潘秀芝坐在一旁,手里拿着病历本记录反应,心里既欣慰又复杂。从前她一上午最多看5个病人,现在有阿依辅助,能看12个。阿依会自动消毒银针、计算留针时间,还能根据患者反馈调整推拿力度,她只需要在关键步骤把关,讲解注意事项。
但问题很快出现。有位患失眠的姑娘,阿依按流程扎了“神门穴”,她却突然疼得叫出声。潘秀芝连忙让阿依停手,仔细一看,姑娘的穴位处有颗细小的痣,传感器误判了位置。“阿依能认穴位,却认不出每个人的‘不同’。”潘秀芝让团队给阿依加了“人工复核”环节,患者皮肤上有疤痕、痣等特殊标记时,必须由医生确认后才能施针。
阿杰成了最常和阿依搭档的人。他负责给患者做前期问诊,再把病情参数输入系统,由阿依执行具体操作。有次给一位苗族老奶奶扎针,老人听不懂普通话,阿杰正发愁怎么解释流程,阿依的屏幕突然切换成苗语字幕,还播放了一段苗医祝由词的录音——这是团队特意录入的,为了让少数民族患者更安心。
“师父,阿依比我细心多了。”阿杰看着阿依精准地避开老人手腕的青筋,忍不住感慨。潘秀芝却敲了敲他的笔记本:“它能记一千个穴位参数,却记不住这位奶奶上次说扎‘合谷穴’时会头晕。机器是工具,人心才是根本。”
渐渐地,诊室里形成了奇妙的分工:阿依负责重复性的针灸、推拿,潘秀芝和阿杰则专注于辨证施治。遇到复杂的病例,潘秀芝会让阿依调出过往的诊疗数据,对比分析后调整方案。有个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小伙子,阿依结合三年来的治疗记录,建议在“大椎穴”加用苗药热敷,效果比单纯针灸好上三成。
“以前总担心手艺传不下去,现在不怕了。”潘秀芝看着阿依的数据库里存满了各种病例的治疗方案,“这些数据就是活的教材,徒弟们能少走很多弯路。”
三、银针过处,传承不息
阿依的名声渐渐传开,不仅省内外的患者慕名而来,连贵州老家的苗医同行也特意来考察。有位来自黔东南的老苗医,看到阿依能精准复现“雷火灸”——用点燃的艾草条在穴位上方盘旋,距离控制在3厘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当场就拍板要引进一台。
“我们那儿缺医生,一个苗寨就一个郎中,有了阿依,能多救多少人啊。”老苗医的话,让周明宇团队动了心思。他们开始研发便携式阿依,体积缩小一半,能扛在肩上走山路,还能离线操作,适应偏远地区的电网条件。
潘秀芝也没闲着。她带着阿杰,把阿依治疗过的病例整理成《苗医智能诊疗案例集》,特别标注了哪些情况需要人工干预。有次去山区义诊,遇到一个患“马蹄足”的孩子,阿依的传感器检测到骨骼畸形,立刻提示“需结合手法矫正,不可单纯针灸”,这正是潘秀芝反复强调的“机器辅助,而非替代”。
那天义诊结束,孩子的母亲非要塞给潘秀芝一篮自家种的蓝莓。“以前要走三个小时山路才能看上苗医,现在机器到了村口,娃的脚有救了。”她的话让潘秀芝想起自己年轻时背着药篓翻山越岭的日子,那些在油灯下抄录的医书、在火塘边听来的偏方,如今正通过芯片与传感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年后,阿依的升级版问世。它不仅能针灸推拿,还能根据患者的体质推荐苗药药膳,屏幕上会跳出“杜仲炖猪腰”“天麻蒸蛋”的食谱,旁边配着苗语发音指导。张大爷的左手已经能握笔写字,他每次来复诊,都会先和阿依“打个招呼”——对着传感器挥挥手,屏幕上就会弹出他的治疗进度条。
潘秀芝的膝盖好多了,她有了更多时间带徒弟,给他们讲那些阿依数据库里没有的故事:比如某位老郎中如何在雪夜用“隔姜灸”救回冻僵的猎人,比如苗医“接骨术”里藏着的对山林草木的敬畏。阿杰已经能独立操作阿依,却总说:“师父的手一搭在患者身上,就知道该用几分力,这才是真本事。”
夕阳透过诊室的窗户,照在阿依的机械臂上,银针反射出柔和的光。潘秀芝看着屏幕上滚动的治疗数据,突然觉得,所谓传承,从来不是固守旧法,而是像苗岭的溪流——既带着祖辈的温度,又向着新的河床奔涌。
走廊里,又传来护士小陈的声音:“潘医生,阿依提示,下一位患者的‘太冲穴’需要用‘白虎摇头’针法呢。”
潘秀芝笑着起身,脚步轻快。她知道,在银针与芯片的和鸣里,苗医的智慧正长出新的翅膀,飞向更远的地方。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医圣传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