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这个冬窗中超俱乐部为球员转会费支出列表,最高的是北京国安为达万付出的125万欧元,也是整个中超联赛转会支出超出一百万欧元的唯一一名球员,第二名是天津津门虎为基莱斯支出的一百万欧元,第三名是申花转入米内罗和蓉城出人意料地为租借德尔加多支出的92万欧元。
同样基于经济层面的考量,大部分俱乐部都将大力开启年轻化,引入和使用的球员,不管是国内球员还是外援,总体会倾向于更年轻,相对薪资低廉,能连续使用几年,有长期培养和使用价值的。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00后球员,甚至是05后球员陆续出现在了中超的赛场,如申花的杨皓宇,刘诚宇,浙江绿城的王钰栋,海港的李新翔,蒯纪闻,山东泰山的于金永,青岛西海岸的杨希,长春亚泰的贺一然等等。
中超大手大脚花钱的时代过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对于大部分中超俱乐部,未来一年预算在1~1.5亿人民币,一线队支出控制在7千万到1亿,和日韩职业俱乐部持平将会是常态。
然而,仅仅依靠节流,依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源,只有获得更多的收入,才能让俱乐部生存和发展起来。
因此,我们从24赛季开始,就能看到多个中超俱乐部在球迷争取,票房,衍生品销售和冠名上的积极态度。
申花依靠着自己的球迷基础和市场地位,在这些方面也做得非常进取,每一次衍生品的推出,每一次球队官方装备的销售,都会引发疯抢。
成都蓉城,北京国安,浙江绿城等俱乐部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
同时,申花在技战术打法的积极进取,为球队在亚冠精英赛上也获得不菲的奖金、媒体和赞助收入。
通过各种公开信息来计算,24赛季申花的经营收入在2个亿以上,而25赛季应该可以到达2.5亿以上,在中超属于最前列水平。
而那些没有足够球迷基础,又不善于经营的俱乐部,将渐渐地丧失自己的竞争力,逐渐地被市场淘汰,最好的结果是成为联赛的升降机,而最坏的结果就是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同样,出于经济上的考量,在未来,大家会看到中超俱乐部会努力将自己培养出来的成名球星去卖出变现,换取俱乐部运营所需的宝贵现金流。就如同J联赛,K联赛,以及世界上大部分联赛所做的那样,这是出于生存目的,所做的必然选择。
职业足球不是做慈善,一个俱乐部,有能力就活下去,没能力就会关门倒闭,而不管你曾经取得多么过辉煌的成绩,和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别无二致。
这才是全世界足球产业能够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残酷真相和本质规律!
能坚持看到这里的球迷读者,谢谢你的耐心。
简单做个总结,这个世界所有的人类群体社会行为,背后的实质都是经济。政治如此,投资如此,军事如此,搞足球也同样如此。
这是这个世界的道。
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俱乐部的行为,就能看得很明白,也能反推出很多事情的运行脉络和背后逻辑。
在看到有的球迷狂喷管理层“不肯花钱”之时,脑海里第一时间浮现这个问题:这样合乎逻辑吗?
同样的,看到有的俱乐部的球迷寥寥无几,却依然在疯狂地迷醉于过往的金元荣光,脑海里同样应该第一时间浮现这个问题:这样合乎逻辑吗?
最后,以一个开放性问题来结束本文吧:按照正常的运营逻辑来看,中期会换外援吗?
喜欢2025,向前不回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2025,向前不回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