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吕布手执玉带,大笑而出,“小郎君谬赞了。我略通文墨,怎敢担‘儒将’之名?”
吕布表面谦逊,内心却暗自窃喜。
这位小郎君眼光独到,吕布稍露文雅之气,便被他捕捉,实为难得之才。言罢,吕布忽见李智与卫仲道:“哟,李小郎君亦在此?”
李智闻言,几欲吐血。
忿忿然,你们表演半晌,方才发现我!真是粗鲁无礼之武将。
相较之下,卫仲道更为凄惨,直接被无视。
“拜见吕将军!”李智与卫仲道同声说道。
“既同赴蔡公府,那便同行!”吕布向二人点头,随后轻拍王也肩膀。
此举立显亲疏。
吕布与李儒虽同为董卓心腹,然吕布对李儒并无好感。
他极厌李儒这老狐狸,行事神秘,生怕遭其算计。
此刻,王也觉对吕布好感由65(脸熟)升至70(友人)。
见王也随吕布步入蔡府,李智满心不甘与愤懑,却不敢显露分毫。
蔡府较之王允司徒府,规模稍小,却添雅致,减奢华。
毕竟,一者左中郎将,秩比两千石;一者三公,秩比四千二百石。
蔡府管家引众人穿庭院,至一小桃林。
桃林中桌椅已备,婢女穿梭其间,如蝶舞,置酒食糕点。
宾客陆续至。
王也因无背景,坐最末位,却不在意,反觉白食一餐甚妙。李元霸因食量惊人,被置于仆从接待处。王也环视四周,见那些华服文人,心生一计,仿佛财富机会尽在眼前。
此时,李智因父为李儒,得以坐在宴席前列,其邻座为卫仲道。二人欲显摆一番,不料见王也正笑逐颜开地向宾客赠送蚊香,并谎称是蔡邕之意,宾客皆乐于接受。此景令李智与卫仲道大为不悦。
宴会启幕,蔡邕举杯与宾客共酌。王也遥观蔡邕,觉其气质温文尔雅,宛若昔日大学教授。忆往昔,王也认出蔡邕左侧为尚书仆射士孙瑞,历史上曾助诛董卓;右侧则是热情洋溢的吕布,虽对文化话题不甚了了,但仍积极参与。
宴间,众人热议经书、诗歌与书法,吕布听得茫然,暗自懊悔赴宴。王也略知一二,却无甚兴趣,欲餐后离去。然欲遁走之际,宴会进入高潮,众人开始吟诗颂赋,互致赞美。
王也觉甚无聊,欲趁机悄然撤离,心系家中貂蝉。此时,李智高声道:“王也,你也要赋诗一首吗?”言罢,全场寂静,众目聚焦于王也。
王也一时手足无措,尴尬万分。
“此乃蔡公之亲眷王也王长青乎?”
“莫非即为售蚊香之太学生王也?”
“人虽俊朗,奈何自降身价经商!”
议论之声四起。
蔡邕心生疑惑,不知王也何以在此。
除李智、卫仲道外,余者皆为名士。
此人莫非蹭宴?
何以无帖而入?
见蔡邕疑惑,吕布急言:“蔡公,此乃王允之侄,颇有才情,现为太学生。”
“原是王司徒之亲,果然风度翩翩!”
蔡邕与王允同僚情深,自不会为难王也。
闻吕布言王也有才,蔡邕萌生提拔之意。
此宴,乃扬名良机。
只要王也之诗不甚拙劣,蔡邕不介意点评一二,助其出风头。
“王贤侄若有佳作,何不吟诗共赏?”
蔡邕不知王也售蚊香之事,否则态度定异。
王也尚未作答。
李智担忧王也会用旧作敷衍,急声道:“长青兄,今夜月色美妙,何不以此为灵感,即兴赋诗?”
李智一直认为王也在太学中默默无闻,并无出众才华。他便想借此诗会机会,让王也当众失态。
王也心中暗自思量,是否今日装扮有所不妥。身为武将的他,对文人风范心怀敬仰。此次蔡邕举办诗会,董卓命他出席,他意外收到蔡邕的请帖。
王也虽略通文墨,但对宴会上的表现感到紧张。
吕布见状,疑惑询问:“有何不妥吗?”
王也恭敬地回答:“上次见将军英勇非凡,今日再见,更觉您有儒将气质。”
“呃……”
李智与卫仲道听后,满脸惊愕,心中只蹦出“厚颜”二字。
吕布身着装扮虽略显奇特,却自信满满。他爽朗大笑:“小郎君过誉了,我不过略懂皮毛,哪敢自称‘儒将’!”嘴上谦逊,心中却暗自欣喜。
吕布忽然转向李智与卫仲道:“哟,李小郎君也在此?”
李智闻言,心中怒火中烧,暗骂吕布粗心大意,直到现在才发现自己。而卫仲道则直接被无视。
“拜见吕将军!”李智与卫仲道齐声行礼。
“既然同赴蔡公府邸,那便同行吧!”吕布点头示意,轻拍王也肩膀,亲疏立现。
尽管吕布与李儒同为董卓心腹,但他对李儒并无好感,反感其阴险。
王也与吕布步入蔡府,李智虽心怀不满,却不敢表露。
蔡府虽不及王允司徒府奢华,却多了几分雅致。毕竟,蔡邕与王允地位不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