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卫洞悉孙轻的烦恼,急切提议:“将军,我们不如投靠青州黄巾军!”
孙轻心中微颤。
情势危急,他无暇思索,果断下令:“撤!”
跃马而上,望着四周熊熊烈焰,他咬牙切齿:“王也小儿,我记住了,此仇不报,誓不罢休!”
言毕,在一百余名骑兵的掩护下,匆匆向南逃亡。
待王也、张辽等人抵达,孙轻已杳无踪迹。
张辽欲追击,被王也制止。
此时应巩固战果,孙轻已成丧家之犬,加之夜晚追击易中埋伏。
大火直至天明才熄灭。
黑山军营地,一片焦土,营帐尽毁,兵器散落。
此役,五六千黑山军毙命,多为烧死或践踏致死。
原本数万大军,大半逃逸,最终仅两万余人被俘。
而王也一方,伤亡不足百人,堪称大胜。
战后事务繁多,王也等人奔波操劳。
清点物资,黑山军所遗军资价值逾亿,王也此战收获巨大,几欲笑醒。
其中包括战马千余匹,估值五六千万。
另有粮草足以供养六七万人半月有余。
有此储备,王也至少两三月无忧。
战后,全军士气高昂,王也威望大增。
王也率军凯旋,王宁率众官员迎接。
王宁未曾料到王也能取得如此佳绩。
当初城墙之上,目睹火海连天,他震惊难平。
起初,他对王也的冒险计划心存疑虑,若非王也力劝,加之别无他策,他断不会应允。
如今,他对王也的胆识与才智敬佩不已。
王也军队入城,全城军民欢腾,争相目睹击败黑山军的英雄风采。
在他们心中,并州官兵从未赢得过如此荣耀,向来龟缩城中,不敢与黑山军正面交锋。
目睹民众的热烈反响,士兵们昂首自豪。
此刻,人群中爆发出一声高呼:“晋阳军威武!”
“晋阳军威武!”
呐喊迅速扩散,汇聚成轰鸣之声,在晋阳城上空久久回响。自此,王也麾下的军队得名“晋阳军”。
返回营地,王也一行人马不停蹄,忙于政务,连庆功之事都无暇顾及。一个难题摆在面前:两万多名战俘该如何处置。
王也有心收编,却又担心其忠诚度,生怕遭其反噬。为此,他召集众人商议。
“我反对将他们纳入我军!”张辽面带忧虑,“风险过大!”
郭淮则持异议:“可以甄别挑选,忠厚者编入军队,其余用于屯田或采矿。”
徐晃眉头紧皱,不耐烦地说:“干脆全让他们去屯田,还是本地人更值得信任!”
三人意见不合,争论愈烈,王也连忙打断。
“奉孝,你的看法如何?”王也转向郭嘉。
郭嘉沉思片刻,郑重答道:“并州人口稀少,汉人更是匮乏,吸纳流民至关重要,人口乃发展之根本。因此,应充分利用每一份力量。”
王也心领神会,倾向于郭淮的方案。这些俘虏中有骑兵、弓箭手及老兵,正是王也军队所急需。尤其是骑兵,培养不易,而时间紧迫。
于是,王也决定采纳甄别之策,并将此事交给郭嘉、徐庶、郭淮三人负责。
会议结束,王也前往检视缴获的兵器,打算熔炼多余部分,组建陌刀队。
如今,他财粮充足,计划得以施行。陌刀队一旦建成,他将逐一平定周边山贼,扩张领地。势力壮大后,足以震慑乌桓、匈奴,进而南征中原。
想到此,王也心潮起伏。
他正欲前往府库,忽接名帖,一看之下,王也冷笑:“甄尧,你终于来了!”
来者正是久违的甄尧。
“恭喜使君大胜!”甄尧风采依旧,躬身行礼,“使君此战,实在令人敬佩!”
王也故作不知:“小郎君,我们似乎未曾谋面?”
甄尧的到来,让王也心中暗想,此人必在城中或附近窥探。然而,王也不解,无论何处,皆是险境,甄尧何来此胆。
甄尧面露窘态:“使君,在下确有难言之隐。此番造访,实为族长所遣,望使君包涵。”
王也冷笑回应:“我如今选择宽泛,甄家不过其中之一。”
甄尧神色凝重:“王家虽为世家,但与甄家相较,相去甚远。使君莫忘,甄家产业遍布四海。”
王也不耐烦地打断:“直说,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见王也态度有所缓和,甄尧笑道:“使君,我们的约定依然有效,甄家会持续助您一臂之力。”
“支持?何种形式的支持?”王也淡然问道。
王也继续说道:“此番大捷,我获钱粮无数,财富于我,已非急需。”
甄尧信心满满:“我自然明白。但使君,难道不想拥有预知世事的能力吗?”
“何出此言?”王也面露疑惑。
甄尧自豪地说:“甄家能为您搜集各方消息,让您无需出门,便能知晓天下大事。”
王也闻言,几欲起身:“当真如此?”
他深知信息的重要性,且相信甄尧之言非空穴来风。甄家产业遍布,正是搜集情报的理想途径。王也不禁对甄家刮目相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