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溯开始向它讲述人类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想,从古希腊的哲学先贤到现代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疑问生命”静静地听着,偶尔提出一些让沈溯都难以回答的问题。
“人类追求的意义是什么?是知识的积累,还是情感的满足?”“疑问生命”问道。
沈溯思考了很久,回答道:“对于人类来说,意义是多元的。知识的积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情感的满足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温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这也是人类的多样性所在。”
随着沟通的深入,沈溯发现“疑问生命”并没有恶意,它只是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它的提问,更多的是一种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探索。
在一次深度沟通中,“疑问生命”向沈溯展示了它所感知到的宇宙图景。那是一个无比宏大而复杂的画面,无数的星系在诞生和毁灭,能量与物质相互转化,生命在各种极端环境中诞生和进化。在这个图景中,人类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但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沈溯被这个宇宙图景震撼了,他意识到,人类一直以来对宇宙的认知是多么的狭隘。“疑问生命”的出现,或许真的是一次让人类突破认知局限的契机。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沈溯与“疑问生命”建立了初步的沟通,但共生意识的反击依然没有停止。孵化器中的物理环境依然不稳定,随时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而且,联邦内部依然有很多人对“疑问生命”充满了敌意,他们不断向沈溯施压,要求他尽快解决问题。
沈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要应对共生意识的反击,稳定孵化器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说服联邦内部的反对势力,给“疑问生命”一个生存和探索的机会。
在一次与“疑问生命”的交流中,沈溯无意间提到了共生意识。“疑问生命”似乎对共生意识有着独特的理解。
“共生意识并非是要阻止你们的探索,它只是在维护一种平衡。你们的实验,打破了这种平衡,所以它才会反击。但如果你们能找到一种与它和谐共处的方式,或许一切都会改变。”“疑问生命”说道。
沈溯受到了启发,他开始研究如何在不破坏共生意识所维护的平衡的前提下,继续探索“惊奇孵化器”中的奥秘。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一个与“惊奇孵化器”相连的缓冲系统,将孵化器中的异常能量和现象引导到这个缓冲系统中,进行逐步的解析和控制。
这个设想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难题。沈溯带领着团队,日夜奋战,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成功建立了缓冲系统。
当缓冲系统启动的那一刻,“惊奇孵化器”中的物理环境逐渐稳定下来。共生意识的反击也似乎减弱了。沈溯和“疑问生命”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顺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溯和“疑问生命”共同探索着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他们的研究成果,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而“惊奇孵化器”,也从一个失控的实验项目,变成了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工具。
沈溯站在“惊奇孵化器”的控制中心,看着稳定运行的设备和与他进行着深度交流的“疑问生命”,心中充满了感慨。这次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科幻的核心——惊奇感与哲学思考。而共生意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重构,也成为了他后续探索的绝佳支点。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他去探索,而他将带着这份对未知的敬畏和勇气,继续前行。
缓冲系统稳定运行的第三个月,沈溯发现观察舱的舷窗上开始凝结出银白色的霜花。这些霜花并非普通的冰晶——在高倍显微镜下,它们呈现出分形几何的完美结构,每个枝杈末端都嵌着微型的螺旋状符号,像是某种从未被破译的宇宙铭文。
“共生意识在传递信息。”“疑问生命”的声音突然在观察舱内响起,比以往多了几分金属震颤的质感。沈溯抬头望去,那团流动的光雾正吸附在舱壁内侧,表面浮现出与霜花同源的螺旋纹路,“它们不满足于平衡,想让你看见‘创世的语法’。”
沈溯的指尖刚触碰到舷窗,霜花突然化作蓝色电弧窜入手套。剧痛瞬间传遍全身,但他的视网膜上却烙印下奇异的画面:无数发光的丝线在虚空中编织成网,每根丝线的震颤都对应着一组物理常数。当丝线交织成球体时,便有新星诞生;当丝线断裂时,便有黑洞吞噬一切。
“这是宇宙的源代码?”他咬着牙问道,冷汗浸透了防护服内衬。
“是提问的方式。”光雾突然收缩成针尖大小,随即爆发出刺眼的白光,“你们用数学描述宇宙,共生意识用‘提问’编织宇宙。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奇点,每个答案都是一次坍缩。”
观察舱的警报系统突然尖啸起来。林博士的声音从通讯器炸响:“沈博士快撤离!缓冲系统的能量回路正在被未知粒子侵蚀,我们监测到12个维度的同时震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