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们市:中朝边境的魅力小城
在吉林省的东部,长白山脉东麓,图们江下游,有一座充满独特风情的小城——图们市。它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与朝鲜咸境北道稳城郡隔图们江相望 ,全市总面积为1142.65平方千米。这座小城无论是其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民俗风情,还是秀美的自然风光,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图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2002年,月晴镇下白龙的旧石器遗址被发现,将图们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推至一万年以前。春秋战国时期至汉代,秽貊语族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和繁衍生息,两汉时期,图们归属苍海、玄菟郡。东汉至三国时期,这里成为北沃沮地,后被高句丽占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图们的归属不断变化。西晋时为肃慎(挹娄)地,南北朝归属勿吉(靺鞨)白山部,隋朝及唐朝初期依旧归属勿吉白山部,后又成为高句丽下辖地区。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图们归属渤海显德府,辽代时,是东京道星显路女真部领地。金代初期,原属上京路的速频路,后来被划归至曷懒路,金代后期,则属东夏国南京地。东夏国的建立颇具传奇色彩,其建立者蒲鲜万奴是金国末期的辽东宣抚使,1215年,他自立称王,国号大真。1217年,将政权迁移到图们江流域,改国号为大夏。为防范蒙古进攻,东夏的城市多建在山上,像磨盘村山城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233年,东夏亡国,但这段历史为图们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元朝时期,图们为开元路南京万户府下辖地区,明朝时期,成为奴尔干都司、布尔哈图等卫所。
清军入关后,图们地区被列为封禁之地。受封禁政策影响,这里开发较晚,距今10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林地和草甸子。1860 - 1869年间,朝鲜咸境北道地区连年遭灾,百姓越江来到图们开垦土地。咸丰、同治年间以后,私垦土地者逐渐增多,清政府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图们的开发进程由此加快。1881年,设珲春副都统,长白山地区封禁大开,图们成为南岗垦局志仁社的一部分。此后,汉族流民和朝鲜灾民不断涌入,逐渐形成了名为“灰幕洞”“下甸子”或“艾蒿甸子”的小村子。
民国时期,图们的建制不断变化。1913年,延吉县建县,图们被划分为延吉县志仁乡五甲依兰沟下辖地区。1931年,图们发展成100余户的小镇,“九·一八”事变后,被吉林特派驻延吉县行政处管辖。1933年,敦图铁路开通,“灰幕洞”改称为图们,人口骤增,成为延吉县辖第一区。此后,图们先后经历了伪间岛省延吉县图们市、延吉县公署图们街等阶段。1945年8月17日,图们解放,经过一系列政权更迭,1946年3月,正式成立图们市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图们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多次调整。1965年5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图们市人民委员会成立,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直辖市,下辖新华、向上、石岘三个街道办事处和新建一个红光人民公社。此后,又经历了革命委员会时期、恢复乡镇建制等阶段,2003年,红光乡并入月晴镇,至此,形成了如今图们市下辖月晴、石岘、长安、凉水四镇与向上、新华、月宫三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划。
在历史的长河中,图们不仅承载着岁月的变迁,也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朝鲜族、汉族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为这座小城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乡镇简介
(一)月晴镇
月晴镇位于图们市南部,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边境线长33公里。全镇总面积139.8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是一个以朝鲜族为主的聚居镇。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图们江流经镇域,沿岸风景秀丽。月晴镇农业发达,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是图们市的重要粮食产区。此外,月晴镇还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百年部落就位于月晴镇白龙村,这里保存了朝鲜族传统的房屋建筑和生活习俗,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朝鲜族的民俗风情,如荡秋千、跳板等传统活动,品尝朝鲜族美食,感受浓郁的民族氛围。
(二)石岘镇
石岘镇地处图们市北部,全镇总面积255.5平方公里,下辖7个行政村。石岘镇是图们市的工业重镇,拥有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在造纸、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同时,石岘镇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周边山峦环绕,森林覆盖率高。水南村是石岘镇的一个典型朝鲜族聚居村,由水南、土城里、新鲜、高丽屯等4个自然屯组成,朝鲜族占99%。这里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员组织、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朝鲜族的传统文化和乡村风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