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总面积2229平方千米 。它是黑龙江省开发较早的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乏迷人的自然景观与独特的民俗风情。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远古时期,呼兰境内已有人类活动。从城郊富强村考古发掘出的化石、石器、骨器和炭屑等标本,有被人工打击和火烧过的痕迹,属新石器早期遗存。团山子古城下发现的原始社会遗址中,红衣陶、篦纹陶等文物,证明两三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金代,呼兰地域诞生了胡剌温屯,这是最早见于史书的村落。
先秦时呼兰是濊貊人的故地,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变迁,归属不断变化。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属黑龙江将军,在呼兰河口设卡伦(哨所)派兵驻防。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建呼兰城,设城守尉镇守,自此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清朝时期,呼兰的建设逐步推进。雍正十三年开设茂兴至呼兰城的驿站、驿道,方便交通与信息传递。从齐齐哈尔、伯都讷移旗兵分驻呼兰河两岸,加强军事防御。乾隆元年在呼兰河口设水师营,负责运粮,城内修建黑龙江最大粮仓恒积仓,保障军防粮食供应。乾隆二年从奉天移庄丁始建官庄,呼兰城和所属五站出现商业活动并开征税先河,但“封禁”政策限制了经济发展。咸丰末年“弛禁”“放荒”后,山东、河北等地百姓涌入,土地开垦扩大,粮食产量增多,手工作坊和商号当铺兴起。光绪中叶,呼兰城工商业繁荣,成为南北经济交流中心,教育也较为发达。中东铁路通车后,农产品输出和外来品输入扩大,城内官商机构和通讯设施逐渐完善,呼兰城成为黑龙江省第二大都会。
民国时期,呼兰为全省首县,经济一度发展,民族工商业兴起,金融业活跃,外国商业公司也在此开设代理店。呼海路通车后,沿线地区商品流通加速,但因军阀战争,经济陷入萧条。这一时期,呼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断高涨,展现出不屈的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呼兰成为抗日斗争前线,东北军将士和呼兰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虽呼兰最终沦陷,但人民的抗日武装从未停止。“八一五”光复后,呼兰人民结束亡国奴历史,在解放战争中全力支援前线,为解放全中国做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呼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恢复经济、建设家园,各项事业逐步发展。2004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下辖乡镇简介
呼兰区现辖10个街道、6个镇、3个乡。各街道和乡镇都有其独特之处。
- 二八镇:农业基础雄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同时畜牧业也较为发达,有规模化的养殖场。二八镇历史悠久,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东北民居建筑,展现着质朴的乡村风貌,每年举办的丰收节,吸引众多村民参与,热闹非凡。
- 方台镇:依托呼兰河丰富的水资源,渔业成为重要产业,同时发展了蔬菜种植,供应周边市场。镇内有古老的渡口,见证着过去的水运繁荣,如今依然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摆渡工具,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符号。
- 石人镇:因镇内有一座天然形成、貌似人形的巨石而得名,旅游业逐渐兴起。这里有茂密的森林资源,周边村民靠山吃山,发展了林下经济,如养殖林蛙、种植木耳等。
- 白奎镇: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将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镇里有一处古老的庙宇遗址,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一些考古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来探寻。
- 大用镇: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以生产优质水稻闻名。大用镇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镇内有一条古老的商业街,虽规模不大,但保留了传统的商业氛围,售卖各种生活用品和特色小吃。
- 莲花镇:因镇内有大片的莲花池而得名,夏季莲花盛开,景色迷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发展了乡村旅游。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也很有特色,如用芦苇编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美观实用。
- 杨林乡:森林覆盖率高,林业资源丰富,同时发展了特色养殖,如梅花鹿养殖。杨林乡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每年举办的民俗文化节,展示传统的歌舞、杂技等表演,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
- 许堡乡: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如向日葵、甜菜等,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许堡乡的乡村建筑具有典型的东北风格,家家户户都有宽敞的院子,冬季时,院子里会堆满积雪,形成独特的雪景。
- 孟家乡:靠近呼兰河湿地,生态环境优美,发展了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孟家乡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捕鱼方式,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最原始的捕鱼乐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