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部,有一座别具韵味的县城——依兰县。它地处三江平原西部。全县总面积4615.72平方千米 ,地形呈现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式半山区、半丘陵地貌,拥有“五山一水四分田”的独特地形特征。
依兰县下辖6个镇、3个乡 ,每一处乡镇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动人的历史故事,还有众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依兰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那时依兰的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先秦开始,依兰始终处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的中心区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汇聚之地。
唐代,依兰设铁利府;辽时为生女真五国部越里吉国(五国头城);金代设置胡里改路;元代设胡里改、斡朵里万户府;明代设忽儿海(今依兰旧古城)、斡朵里、呕汗河等卫;清代设三姓副都统衙门,管辖范围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库页岛的广大区域,成为东北边陲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
清康熙三年(1664年),初设三姓城 。清末设东北路道后改称依兰道,管辖松花江下游十二县。1905年在三姓城设依兰府,1912年改为依兰县 。1945年抗战胜利后,依兰初辖于合江省,后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依兰县便隶属黑龙江省;1991年4月1日,正式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依兰县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满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为满族的祖居地之一,清朝皇室的发祥地,这里留存着许多满族的传统习俗、建筑风格和语言文化。辽金时期,这里是女真族完颜部的核心区域,孕育出了独特的辽金文化,从出土的铜器、陶器、铜钱等文物中,能一窥当时的繁荣昌盛。同时,依兰县还是中原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节点,历史上的流人文化也为这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众多文人墨客、官员被贬至此,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共同塑造了依兰独特的文化风貌。
二、下辖乡镇简介
- 依兰镇:作为依兰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依兰镇位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的汇合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186.45平方公里 ,东与宏克力镇交界,南与团山子乡接壤,西与达连河毗邻,北与迎兰朝鲜民族乡隔江相望。这里交通便利,哈同、依勃高等级公路横贯全镇。依兰镇的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温室大棚是主要特色,黄瓜、柿子、豆角等是主要经济作物,为县城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此外,依兰镇还是全县的商业、文化中心,拥有热闹的集市和丰富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现了依兰的风土人情。
- 达连河镇:全国5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也是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哈尔滨市小康建设示范镇。它位于依兰县城西南22公里处 ,西距哈尔滨市228公里。东部依牡丹江畔与江湾镇隔江相望,南部张广才岭与林口县接壤,西部与方正县交界,北部临松花江畔与通河县清河镇、依兰镇江畔毗邻。全镇总面积709.1平方公里 ,辖11个行政村,38个自然屯,五个社区,25个居民小组 。达连河镇地处张广才岭延伸余脉,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东部平坦,西南部为深山区,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镇域内有松花江、牡丹江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还有多个林场和中煤龙化哈尔滨矿业有限公司、哈尔滨煤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工业和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全镇农田分为旱田、水田两部分,农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同时还发展了蔬菜、草莓、葡萄和中草药等特色经济作物。
- 宏克力镇:是依兰县境内重要的临江农业重镇,位于县城东部,松花江南岸,距县城47.5公里 。东与佳木斯市大来镇毗邻,南与愚公乡接壤,西与依兰镇相连,北与汤原县隔江相望。全镇总面积409平方公里 ,辖13个行政村40个自然屯。境内南部属张广才岭余脉,多半山丘陵,北部是松花江南岸冲积平原,地势南岗北沙,西高东洼。宏克力镇以旱田作业为主,盛产大豆、玉米、小麦、谷子、高粱,是全县主要产粮乡镇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
- 三道岗镇:位于县城东南50公里处 ,南部与勃利县、林口县接壤,东部与桦南县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江湾镇、道台桥镇毗邻。全镇总面积611平方公里 ,辖20个行政村56个自然屯。三道岗镇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延伸地带,境内一部分为低山丘陵,大部分是山前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境内有倭肯河、漂荡河、护林河、钓鱼台河等河流,还有安兴水库和安兴湿地、永平水库、龙兴水库等水利设施,以及多个林场,为农业和林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依勃高等级公路斜穿全镇,是哈尔滨、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四市的交汇处,也是附近乡镇的经商集散地。全镇农作物以大豆、水稻、玉米为主,以盛产“绿帝”牌绿色大豆、香瓜、红小豆闻名周边市县,同时还种植烤烟、万寿菊、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