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百官,还沉浸在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带来的眩晕中,此刻听到陛下这近乎疯狂的宣言,一个个脸色煞白,心头狂跳。
一百条?陛下可知那意味着什么?
一条从长安到万年县,区区三十公里的试验铁路,就已经耗费了难以计数的钱粮和人力。那一百条铺满大唐疆域的铁路网,岂不是要将整个帝国的骨髓都抽干?
房玄龄最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向前一步,嘴唇动了动,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厉害,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开口。劝谏?如何劝谏?他亲身体验过那神迹般的速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东西,对大唐,对李氏皇族,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从今往后,这片土地上,再也不会有任何力量,能够挑战长安的权威。
“阿耶,先别急着喊口号。”李承乾的声音适时地响起,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给他这位已经上头的父亲降了降温,“修铁路,可不是光有热情就行的。”
他指了指身后那庞大的火车头,又指了指远处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铁轨:“这东西,每一寸,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更要命的是,它还要吃人,吃活生生的人。”
李世民猛地转头,那股兴奋劲儿稍稍退去,帝王的冷静重新占据了高地。他皱起了眉头:“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劳力。”李承乾言简意赅,“一条京登铁路,全长近两千里,沿途要开山,要搭桥,要铺设数百万根枕木,上千万斤的铁轨。儿臣粗略算过,想要在五年内建成,至少需要一支三十万人的筑路大军,日夜不停地劳作。”
三十万!
这个数字,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
大唐如今的总兵力,也不过六十余万。这相当于,要凭空拉起一支规模堪比半个国家军队的劳工队伍。
李世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徭役。自古以来,国家兴大工,皆征发徭役。朕下旨,从铁路沿线各州府,征发青壮,三丁抽一,不够,就二丁抽一!”
他这话一出,几位文臣的脸色瞬间变得比雪还白。
“陛下,万万不可啊!”户部尚书唐俭第一个站了出来,声音都带着颤音,“如今我大唐虽国力日盛,然人口尚不足支撑此等抽法啊。若强征三十万徭役,旷日持久,必致田地荒芜,民怨沸腾。届时,铁路未成,国本已伤啊!”
长孙无忌也沉声道:“陛下,徭役过重,乃是前隋灭亡的祸根之一。我等,不能重蹈覆辙。”
他们说的,是血淋淋的教训。李世民当然也懂。他只是被那钢铁巨兽冲昏了头脑,下意识地想到了最简单粗暴的法子。此刻被大臣一劝,也冷静了下来,但眉头间的川字,却拧得更紧了。
钱,他有。从东瀛抢来的金山银山,足以支撑前期的消耗。
可这人,从哪来?
“阿耶,诸位大人,不必惊慌。”李承乾不紧不慢地开口,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个难题,“时代变了,老办法,自然是行不通了。儿臣这里,有个新法子。”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徭役,乃是朝廷强加于百姓的义务,百姓心中,自然是抵触的。干起活来,也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想方设法逃避。如此,效率低下,隐患无穷。”李承乾侃侃而谈,“但若是,我们将这义务,变成一份人人争抢的营生呢?“
“营生?”房玄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对,一份能吃饱饭,有钱拿,甚至干好了还有前途的营生。”李承乾嘴角微微上扬,抛出了自己的方案,“儿臣提议,由‘大唐皇家战略投资总署’出资,成立一支全新的队伍,可称之为‘大唐铁道兵团’。”
“凡入兵团者,不问出身,不问过往。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城中闲汉,只要身家清白,有力气,肯干活,皆可应募。”
“入兵团者,有三大好处。”
李承乾伸出三根手指。
“其一,管饱。一日三餐,顿顿有干的。每月,还能见着肉腥。这一点,可由长孙冲的农学部负责,以新粮红薯、土豆为主食,保证供应。”
此言一出,人群中,一直默默站在角落,皮肤黝黑,神情憨厚的长孙冲,顿时挺起了胸膛。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太子殿下没有忘记他。
“其二,发饷。每月按工分,发放军饷。多劳多得,绝不拖欠。军饷由皇家银行直接划拨,确保无人克扣。如此,一人做工,可养活全家。”
房遗爱听到这话,下意识地挺了挺肚子,身为皇家银行副行长的他,与有荣焉。
“其三,给前途!”李承乾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凡在铁道兵团服役满五年,且考评优异者,兵团可助其落户安家。若是在修建铁路过程中,有重大贡献,或技术革新者,可破格提拔为吏,甚至授予爵位!”
“诸位想想,这样的一份营生,还会有人不愿来吗?”
这……这哪里是征发劳工?这分明是在募兵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