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城在熊熊战火的无情肆虐下,终究还是沦陷了。胡平桓带着满身的狼狈与疲惫,率领着残兵败将,一路丢盔弃甲,慌不择路地逃出了平江城,朝着江陵城奔去。江陵城,这座位于梁国都城西北方向最近的战略要地,此刻正如同狂风巨浪中孤立无援的孤岛,被浓厚的危机阴影所笼罩。它的存在,对于梁国来说至关重要,一旦江陵城再被攻破,北荒族的铁骑必将长驱直入,毫无阻碍地直逼梁国都城。届时,梁国的命运便如同风中残烛,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在狂风的肆虐下熄灭,彻底走向覆灭。
梁国皇帝得知平江城失陷的消息后,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般坐立不安。他深知江陵城的存亡关乎着梁国的生死存亡,若想挽救梁国于这千钧一发的危难之际,守住江陵城便是当下最为紧迫且关键的任务。于是,他心急火燎地紧急下令,从全国各地再次调集十万梁国大军。这些士兵们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朝着江陵城奔赴而去。他们一路尘土飞扬,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紧张而急促的战歌。同时,皇帝还多次挑选出最为精锐的信使,让他们骑着快马,带着他的旨意,火速赶往西北城,向李靖传旨。皇帝满心期待着李靖能够迅速出兵支援江陵城,与江陵城的守军相互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夹击之势,共同对抗来势汹汹、如狼似虎的北荒族。然而,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派出去的信使却如同石沉大海,音信全无,没有一个人回来向皇帝复命,甚至连半点消息都没有传回来。这让皇帝既愤怒又无奈,心中纵有熊熊燃烧的怒火,却也无计可施,只能在宫中焦急地踱步等待,期盼着奇迹能够出现。
平江城失陷的噩耗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皇帝的心头,让他的心情愈发沉重压抑。他心里十分清楚,如今的局势已经到了万分危急、千钧一发的时刻,若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梁国必将面临灭顶之灾,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经过一番内心的痛苦挣扎,皇帝最终决定离开都城,前往龙门山的一处地下皇陵。这座皇陵,是梁国历代帝王的安息之所,修建得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尽显皇家的威严与风范。入口处,四名身材魁梧壮硕、身着厚重铠甲的大成境守卫,如同四尊屹立不倒的石像,笔挺地站立在那里。他们目光坚定,眼神中透露出警惕与忠诚,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四周,守护着皇陵的安宁与神圣。当皇帝那略显疲惫却依旧威严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他们整齐划一地单膝跪地,齐声高呼:“拜见陛下!”那声音雄浑有力,如同洪钟般在空旷的入口处久久回荡,显得格外响亮,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皇家的权威。
皇帝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得仿佛背负着整个国家的命运,他轻声说道:“嗯,平身吧。把门打开,你们都留在外面候着,朕要独自进去。”他的声音虽然听起来还算平静,但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人不敢违抗。这威严之下,却也隐隐透露出他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可是陛下……”其中一名守卫忍不住担忧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皇帝安危的深深关切。在他看来,皇陵之中有那人在,皇帝独自一人进去,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实在放心不下。
皇帝轻轻摆了摆手,语气坚定地说道:“无妨,朕心中有数,你们不必多言。”说完,他便头也不回地朝着地宫中走去。他的背影略显孤独,在昏暗的光线中更显落寞,却又带着一种毅然决然的气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哪怕前方是龙潭虎穴,是充满危险的未知之地,他也绝不退缩,为了梁国的未来,他愿意独自面对一切。
走进地宫,两边墙壁上的火把熊熊燃烧,明亮而炽热的火光将整个地宫照得亮如白昼。地宫极为宽阔,四周雕刻着精美的石柱。这些石柱上刻满了各种神秘而古老的图案,有的是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的龙凤呈祥,龙身蜿蜒,凤羽绚烂,栩栩如生;有的是描绘着梁国先辈们南征北战、英勇杀敌的壮烈场景,士兵们奋勇向前,战马嘶鸣,仿佛将那段辉煌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眼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梁国曾经的辉煌与荣耀。皇帝沿着长长的通道缓缓前行,每一步都走得很沉重,仿佛脚下的石板都承载着他内心的忧虑。他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地宫中回荡,清晰而沉闷,更增添了几分凝重的氛围。走到里面一处摆放着石桌石凳的地方,他停了下来,缓缓坐下。石凳的冰冷透过衣物传递到他的身体,却比不上他此刻内心的冰冷。
皇帝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石桌上的一本册子上,那是他之前特意放在这里的,为的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与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商议国家大事,寻求破局之法。此刻,他看着册子,发现它似乎根本没有被人翻动过,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被开启的那一刻。他微微抬起头,看向正前方,只见一人披头散发,背对着他,静静地坐在地上。那人的身影显得有些落寞孤寂,却又透着一种神秘而难以捉摸的气息,仿佛与这阴森的地宫融为一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