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仁齐顺着孩子的目光望去,只见正房梁柱断成两截,一侧的偏房被旋风卷的只剩一个框架。他蹲下身替儿子擦去眼泪,掌心触到孩子后颈,柔声说道:"承儿,房屋梁柱虽断,地基未毁。待阿爷明日去请些匠人,重新建起之时,便和往常一般。"
长女忽然轻轻拍了拍弟弟颤抖的肩膀,从袖中摸出颗皱巴巴的糖丸塞到弟弟手里—— 那是方才躲在光罩里时,原女悄悄放进她手里的。她低头看向弟弟,柔声说道:"阿爷说得对," 她将妹妹的手放进弟弟掌心,"等房屋重新建好了,我们一起把院子收拾干净,说不定还能在西墙根儿重新种上阿娘喜欢的月季。"
一旁的贾夫人望着女儿强作镇定的模样,眼眶突然发酸。
原女指尖轻捻法诀,脚下的法力如同水中荡起的涟漪冲向四周。待法力回来,确认再无妖物后,转头向渊空大师颔首示意。
渊空大师僧衣微动,来到贾仁齐身侧,双手合十说道:"施主,你们可有受伤?"
贾仁齐闻言,如梦初醒般回道:“多谢大师,我们一家……”他看向一旁的妻子的肩头,原来刚才被妖物的血色僧子捆住之时,被绳子勒破了肩头的衣裳,肩头的皮肉被绳子勒破,鲜血染红了肩头的衣裳。他连忙脱下长袍,盖在妻子的肩头。
原女见状,从怀中取出一个药瓶,递给长女,说道:“来,给你阿娘上些药,过几日便会痊愈。”
长女见状,接过药瓶,向原女躬身行了一礼。“多谢阿姐。”说罢,这才转身带着母亲和妹妹去到一边还勉强能住人的偏房。不一会儿,房内亮起了烛火。片刻后,三人走了出来。长女双手将药瓶奉上还给原女,“阿姐这药甚是灵验,我阿娘的伤口血流已然止住,且不再疼痛了。”
原女接过药瓶,揣入怀中,“那便好,好生侍候你母亲。”
贾仁齐满脸皆是感激之意,连忙拽着妻儿走到一边,向三人深深施礼,"贾仁齐一家在此谢过三位仙长。还望三位留下姓名,贾氏一家定长立牌位,世代祭拜。"
"不必如此,我等不过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罢了。" 盛宣逸回礼时,有意将佩刀转向内侧,免得吓到缩在父亲身后的孩童。
贾仁齐脸上仍旧有一丝疑虑,他环顾四周,询问道:”恕在下无礼,在下一介凡人,不知道这家中可还有别的妖物……“
“阿弥陀佛。”渊空大师念了一句佛号,说道:"此处邪祟已遁。施主可安心休整。" 说着,渊空大师亮出御常寺令牌,“贫僧乃御常寺镇灵使渊空,施主不必担心。"
贾仁齐听得"御常寺镇灵使"的名号,紧绷的肩背顿时松弛下来。他借着月光细看大师腰间,一串大小不一的铜钱在夜色里泛着幽光,确是镇灵使无疑,忙不迭又作了个深揖:"原是御常寺的上官,在下眼拙,竟未识得上官身份。"
渊空轻掸僧衣上的尘土,腕间佛珠发出细碎轻响:"贫僧本是空门中人,镇灵使不过是为降服邪祟暂借的虚衔。施主不必介意。"说罢合掌轻笑,眉间满是慈悲。
贾仁齐点了点头,随后转身,从库房中搬出一个木箱,箱盖未启,便听得其中金饼相撞的清脆声响。盛宣逸广袖一拂,木箱便被一股无形之力推回,贾仁齐手腕一震,险些脱手。他转向原女,双手搬起木箱准备过去,却在走到一半之时,仿佛被一道透明屏障阻隔,任凭他如何使力,竟再也无法前进半分。
"若真要谢,"原女指尖轻抚青鸟襁褓上绣的云纹,声音如檐下风铃般清越,"不如多行善事,广积福德。"她抬眸浅笑,眼中似有星子流转。
贾仁齐怔然,只得后退三步,将木箱放在脚下,长揖及地,”贾某一家永记三位大恩大德。“
月华如水,贾仁齐立于朱漆大门前,目送三人渐行渐远。原女怀中的青鸟忽然"咿呀"一声,襁褓里探出的小手抓向空中,月光映着三人的身影,终是融入巷口黑暗之中。
客栈檐角铁马在夜风中叮当作响。原女轻掩窗棂,见城楼守夜的火把已熄,便知城门早闭。三人商定破晓启程,渊空大师禅房内青烟袅袅,他结跏趺坐于床榻之上,入定修行。窗外忽有野猫蹿过瓦垄,惊落一枝残梅,他依然纹丝不动,恰是洞察周边的一切。
东方才泛起鱼肚白,原女和盛宣逸早早起来,她一边洗漱,一边看着床榻上的青鸟。青鸟好似走到父母的劳顿,乖巧至极,整夜安睡。此刻,原女看见青鸟两只小手在空中舞动着小手,显然已经醒来,他不哭不闹,自己在床榻上玩耍,时不时还发出咿呀几声。原女见状,心中满是欣慰。
三人策马穿过晨雾时,城门刚开,赶早的商旅们赶忙进出城门,开始新一天的行程。三人策马前行,当军营映入眼帘时,三人勒马远远望去,军营所在的山坳间蒸腾起阵阵墨色烟柱,如狰狞的触手般撕扯着窜入天空。那黑烟不似寻常炊烟的柔婉,每一缕都凝着刀刃般的肃杀之气,直往人眼底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