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坐满了老师和学生代表。简单的欢迎仪式后,吴校长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经县教育局批准,我校将与青石坳小学建立帮扶对子,定期输送师资和教学资源!"
掌声雷动。福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意味着她家乡的孩子们将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
"此外,"吴校长继续说,"北大教育学院将为我校两名优秀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他顿了顿,"不过,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福瑶和马得水身上。福瑶的手心冒出细密的汗珠。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北大,一边是对家乡的承诺,这个抉择太难了。
4.
散会后,吴校长单独留下了福瑶。
"纠结了?"老校长和蔼地问。
福瑶诚实地点点头:"校长,我答应过要回去当老师的..."
吴校长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标题是《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修订版)》。福瑶快速浏览,眼睛越睁越大——新政策允许入选学生在重点大学深造两年,再回乡服务。
"这..."
"时代在变,政策也在变。"吴校长微笑,"现在更鼓励乡村教师先拓宽视野,再反哺家乡。"他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候,走远点,才能更好地回来。"
福瑶的眼眶湿润了。这份新政策就像为她量身定制,解开了她心中所有的结。
"谢谢校长!"她深深鞠躬。
"别谢我,"吴校长摆摆手,"要谢就谢马得水他爸。这份修订案,是他在县政协会上力推的。"
福瑶震惊地抬头。马得水的父亲?那个她从未谋面的建筑公司老板?
"马委员一直热心教育公益,"吴校长解释道,"尤其是听说你的事迹后,更是多方奔走。"他笑了笑,"看来他儿子随他,都是热心肠。"
走出校长办公室,福瑶的脑海中思绪万千。马得水从未提过这些,只是默默支持着她的梦想。这份体贴和尊重,比任何华丽的告白都更打动人心。
5.
放学后,福瑶和马得水一起走回家。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时而重叠,时而分开。
"你爸..."福瑶犹豫着开口。
"啊,你知道了?"马得水挠挠头,"他那人就爱管闲事,你别有压力。"
"怎么会!我是太感谢了..."福瑶真诚地说,"新政策解决了我的大难题。"
马得水笑了:"那就好。所以...决定去北大了?"
"嗯。暑期班先去看看,如果跟得上,就申请定向培养计划。"福瑶的眼睛闪闪发亮,"等学成回来,能教给孩子们的就不只是课本知识了!"
"真好。"马得水轻声说,"我...可能也去。"
福瑶惊讶地停下脚步:"真的?"
"真的。"马得水直视她的眼睛,"我想清楚了,我要像妈妈那样,当一名乡村教师。不过..."他调皮地眨眨眼,"得先跟你这个学霸取取经。"
福瑶突然想起什么:"那你爸的公司..."
"有人接班啦,我堂哥。"马得水耸耸肩,"我爸其实一直知道我的心不在商业上。这次从北京回来,我们长谈了一次...他总算接受了。"
转过一个街角,马得水突然拉住福瑶的手:"等等,我有东西给你。"
他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枚银色的书签,顶端雕刻着精美的山峦和星光图案。
"在北京买的,"马得水有些不好意思,"看到就觉得适合你...山代表青石坳,星光就像你给夜校带来的光..."
福瑶小心地接过书签,在夕阳下细细端详。翻转过来,背面刻着一行小字:"致泥土里的微光"。
她的心像被什么击中了,又暖又疼。这个曾经让她厌烦的城里少爷,如今却成了最懂她的人。
"谢谢..."她轻声说,声音微微发颤。
马得水突然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福瑶,我..."
"瑶儿!"一个声音打断了他。不远处,林老根站在家门口,正向这边张望。
马得水的话咽了回去,只是冲福瑶笑了笑:"去吧,叔叔等着呢。"
6.
晚饭后,福瑶把北大暑期班的事告诉了家人。
"去!必须去!"林老根一拍桌子,震得碗筷叮当响,"咱老林家还没出过大学生呢!"
张桂香抹着眼泪:"可是那么远..."
"妇人之见!"林老根难得地对妻子提高了声音,"瑶儿有出息,走得再远也是咱的闺女!"
福瑶感动地看着父母。她知道,对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他们来说,支持她去北京读书是多么不容易的决定。
"爹,娘,"她握住父母粗糙的手,"我向你们保证,学成一定回来。咱们青石坳会越来越好,会有更多孩子走出去,再回来建设家乡。"
林老根的眼眶红了。他起身去柜子里摸索了一阵,拿出一个布包:"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