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喜庆与庄严氛围之中,应天城的吴王府与市井街巷,处处张灯结彩,筹备多时的开国大典,即将在这里盛大举行。
应天城南门朱雀门,被选作大典的主会场。门前广场呈独特的“凸”字形,“凸”字上部一横的南面,是蜿蜒而过的护城河,河水悠悠,见证着这座古都的沧桑变迁。
河上,三座古朴典雅的石桥并列横跨,连接着南北两岸,这是专为开国大典修筑的。
桥北便是高大厚实的城墙,城墙之上,巍峨的朱雀门城楼高高耸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尽显皇家威严。
护城河偏南之处,一根由精钢打造的旗杆直插云霄,在日光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旗杆是整个广场的焦点,也是即将升起大明旗帜的神圣之地 。
作为大典的核心区域,朱雀门城楼被精心布置成了主席台。城楼的檐下,八盏硕大无比的朱红灯笼分挂两旁,灯笼上绘制着龙凤呈祥的精美图案,寓意着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
城楼左右两侧的石栏边,八面鲜艳的红色战旗猎猎作响,旗面上金色丝线绣就的“明”字格外醒目,随着微风招展,仿佛在向天下宣告着新朝的诞生。
巳时三刻,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来自五湖四海的百姓、朝中的文武百官、周边藩属国的使者以及各方豪杰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人群中,身着锦衣华服的官员们整齐排列,与身着朴素衣衫但满怀激动的百姓们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就在这时,广场上突然爆发出一阵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只见朱元璋在一众侍卫与文臣武将的簇拥下,缓缓登上朱雀门城楼,出现在城头上。
他身着一袭崭新的明黄色龙袍,袍上绣着十二章纹和九条栩栩如生的金龙,每一条龙都张牙舞爪,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头戴冕旒,十二串玉珠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晃动,遮住了他威严的面容,却难掩那散发出来的王者之气。
三万双眼睛,带着敬畏与喜悦,齐刷刷地投向朱元璋,一时间,整个广场都沸腾了起来 。
礼部尚书钱用壬整了整衣冠,向前一步,高声宣布典礼开始。
紧接着,朱元璋向前迈出一步,双手微微抬起,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只听得他那雄浑有力的声音在广场上空回荡:“朕,朱元璋,今日顺应天命,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自即日起,朕将率领天下臣民,开创太平盛世,复兴华夏荣光!”
这庄严的宣告,这豪迈的声音,犹如洪钟巨响,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
全场三万人一同跪地叩拜,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经久不息。
这声音,穿过应天城的大街小巷,传到了长江两岸,传到了大江南北,使天下百姓的心都因这新朝的诞生而欢腾起来 。
接下来,便是神圣的祭天仪式。朱元璋率领着一众皇室宗亲、文武百官,朝着天坛的方向虔诚叩拜。
天坛位于应天城的南郊,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象征着天地的神圣与威严。
在祭天仪式中,朱元璋献上了最珍贵的祭品,祈求上天庇佑大明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整个仪式庄严肃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祝词都饱含着对天地的敬畏与对国家的期许。
祭天仪式结束后,便是大典的又一重要环节——升旗。朱文正亲自走到旗杆旁,他身着威风凛凛的将军铠甲,英姿飒爽。
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稳稳地拉动绳索,一面巨大的明黄色旗帜缓缓升起。旗帜上,红日与弯月,九条金龙环绕周围,象征着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与神圣不可侵犯。
三万人一齐起身,脱帽肃立,仰头瞻仰这飘扬的旗帜。当旗帜升至顶端,在天空中猎猎作响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标志着大明王朝正式屹立于天地之间,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 。
升旗之时,礼炮齐鸣。三十六门铜铸大炮排列在广场四周,炮身金灿灿发亮,炮口直指苍穹。
随着一声令下,第一响礼炮轰然响起,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每一声炮响,都伴随着五彩的烟花腾空而起,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起初,全场一片肃静,人们沉浸在这庄严神圣的氛围之中,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随后,朱元璋在众人的簇拥下回到龙椅,分布在观礼百姓中的上千名传令兵开始宣读即位诏书。他们声音坚定有力,一字一句地向天下宣告着新朝的建立、治国的理念以及对天下百姓的承诺。
当读到“大赦天下,与民休息,减免赋税”时,广场上的百姓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高呼“万岁”。这不仅仅是一份诏书,更是新朝对天下百姓的庄严承诺,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 。
紧接着,激动人心的阅兵环节开始。朱元璋环顾四周,目光落在了朱文正身上,高声宣布:“朕命朱文正代朕检阅三军,扬我大明军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