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永庆十九年,腊月将至,京城处处洋溢着过年的热闹氛围。在靖王府里,林晚晚像只欢快的喜鹊,忙得不亦乐乎。她一心琢磨着,要把东北过年的热闹劲儿,搬到这大周朝的宫廷里来。
“秋菊,秋菊!”林晚晚扯着嗓子喊,“你去库房看看,红纸还有不?咱得赶紧准备准备,这年可没几天就到啦!”
秋菊匆匆跑过来,笑着应道:“小姐,红纸还有不少呢。您要这红纸,莫不是又有啥新奇点子?”
林晚晚双手叉腰,得意洋洋地说:“那可不!本小姐要按东北的习俗,在这王府里倒贴福字。这福字一倒贴呀,福气就到咯!”
秋菊眨了眨眼睛,一脸疑惑:“小姐,这福字倒着贴,能行吗?咱这儿可一直都是正着贴的呀。”
林晚晚摆摆手,说道:“你懂啥!这在东北,可是老讲究了。到时候,王爷看了保准乐呵。说不定,咱还能把这习俗带进宫里,让皇上和太后也乐一乐。”
说干就干,林晚晚拉着秋菊,还有几个丫鬟小厮,开始在靖王府里忙活起来。她亲自提笔,在红纸上写下一个个大大的“福”字,然后指挥着众人把“福”字倒贴在王府的大门、二门、房门上。
没一会儿,整个靖王府就被倒贴的福字装点得喜气洋洋。正巧萧玦从外面回来,一看到这满府的倒福字,微微一愣,随即嘴角忍不住上扬。
“晚晚,你这又是在搞什么名堂?这福字怎的都倒着贴?”萧玦笑着问道。
林晚晚蹦蹦跳跳地跑到萧玦身边,挽着他的胳膊,说道:“王爷,这您就不懂了吧?这是我们东北的习俗,倒贴福字,寓意着‘福到了’。”
萧玦挑眉,说道:“哦?还有这说法?本王倒是头一回听说。”
林晚晚得意地说:“那当然啦!这东北的习俗可有意思着呢。王爷,您就等着瞧好吧,等这福气到了,咱们靖王府啊,肯定顺顺利利,红红火火!”
萧玦看着林晚晚那兴奋的模样,宠溺地笑了笑,说道:好好好,都听你的。只要你开心就好。”
林晚晚越想越觉得这事儿有趣,突然眼睛一亮,说道:“王爷,要不咱把这倒贴福字的习俗带进宫里,让皇上和太后也感受感受咱东北的年味儿?”
萧玦有些犹豫,说道:晚晚,这宫里规矩森严,恐怕……”
林晚晚打断他的话,说道:哎呀,王爷,您就别担心啦!皇上和太后都挺喜欢我的,说不定这一弄,还能给宫里添些喜气呢。”
萧玦拗不过林晚晚,只好点头答应:“好吧,不过你可得小心着点,别冲撞了规矩。”
林晚晚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吧,王爷!我心里有数。”
没几日,宫里传来旨意,说是皇上和太后邀请靖王夫妇进宫,一同商议过年的事宜。林晚晚一听,乐了,这不是正好能把倒贴福字的事儿提一提嘛。
进宫后,林晚晚和萧玦来到御书房,皇上和几位大臣正在商议着什么。见他们进来,皇上笑着招呼道:“靖王,靖王妃,你们来了。快坐。”
林晚晚也不客气,坐下后,眼睛一转,就开始找机会提倒贴福字的事儿。等大家讨论完年节的一些安排后,林晚晚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民女有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皇上笑着说:“靖王妃但说无妨。”
林晚晚站起身来,说道:“陛下,这年关将近,民女想着,咱大周朝虽然有自己的过年习俗,但民女从东北而来,也带来了一些东北过年的有趣讲究。就比如这福字,在我们东北啊,都是倒着贴的。”
皇上一听,微微皱眉,说道:“福字倒贴?这可闻所未闻。福字倒了,岂不是寓意着福气倒掉,不吉利啊。”
林晚晚笑着走上前,拍了拍皇上的肩膀,说道:“陛下,您这就有所不知啦!在我们东北,这倒贴福字,念起来就是‘福到了’,是个好兆头呢!您跟我念:福到(倒)了!”
皇上被林晚晚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和直白的言语弄得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小声嘟囔:“福到了……”
站在一旁的满朝文武,听到皇上这话,都憋得满脸通红,想笑又不敢笑,一个个憋笑憋到内伤。
林晚晚接着说:“陛下,您想啊,这宫里要是到处都贴上倒福字,那多有意思啊,也算是给这过年添些不一样的喜气。”
皇上思索片刻,觉得林晚晚说得似乎也有些道理,便说道:“嗯,既然是靖王妃的家乡习俗,倒也可以一试。只是这宫里上下,恐怕还得好好解释一番,免得引起误会。”
林晚晚高兴地说:“陛下英明!民女愿意去跟大家解释。保证让大家都明白这其中的好寓意。”
于是,在林晚晚的努力下,宫里开始准备倒贴福字。她亲自带着一群太监宫女,在紫禁城的各个宫门、殿门上倒贴福字。一边贴,还一边给大家解释:“大家记住咯,这福字倒着贴,福气就到咱宫里来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