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闸的血腥尘埃渐渐落定,京城的喧嚣也似乎随着景王府大门的紧闭而暂时平息。
然而,在帝国权力中枢的深处,一场更深远、更关乎国本的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户部衙署深处,李承宗的书房灯火长明。
案几上,不再是堆积如山的钱粮账册,取而代之的是一叠叠墨迹犹新的文稿——《内阁规制章程(初拟稿)》。
李承宗正襟危坐,眉头微锁,手中的朱笔在纸上圈点勾画,偶尔停下,陷入长久的沉思。
烛光映照着他沉稳而专注的侧脸,鬓角已悄然染上几缕风霜。
自皇帝流露出对“内阁制”的兴趣,并暗示由他主持草拟章程以来,李承宗便深知肩上担子之重。
这不仅仅是拟定一份官样文章,而是在为帝国未来的权力运行机制奠基!既要集中事权、提高效率,又要防止权臣擅专、架空君权;既要明确内阁定位,又要协调好与六部九卿的关系。
其中的分寸拿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推敲、与心腹幕僚的激辩、参考历代中枢制度的得失,这份初稿终于成型。
其核心脉络清晰:
一、内阁组成与职责: 内阁由皇帝钦点三至五名资深大学士组成,为皇帝最高咨政机构。
核心职责在于:协助皇帝批阅通政司呈递之天下奏章(“票拟”),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就军国重务、重大人事任免等提出建议;协调六部、九卿、地方督抚,统筹政令推行。
二、首辅制度: 设首辅大学士一人,由皇帝指定,总领内阁事务,负责召集阁议、主持票拟、汇总意见上呈。
首辅非宰相,无独断之权。
三、权力制衡: 内阁决议(票拟意见)仅为建议,最终决策权在皇帝。
所有票拟必须经皇帝“批红”(朱笔御批)方可生效,下发执行。
重大事项,皇帝可随时召阁臣面议,亦可直接否决票拟。
四、权责划分: 明确内阁与六部权责。
内阁主“议”(决策建议、协调),六部主“行”(执行具体政务)。
内阁不得直接干预六部具体事务执行,六部亦需就重大事项、政策疑难及时咨报内阁。
章程还对阁臣的选拔资格(需有地方及中枢历练)、议事规则(定期阁议、重大事项需多数议定)、保密制度等做了细致规定。
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李承宗“集权于上、分权于下、相互制衡、提高效率”的核心思想。
初稿完成后,并未急于公之于众。
李承宗深知兹事体大,需谨慎试探。
他先将章程誊抄数份,仅在极小范围内秘密传阅:一份呈送皇帝御览,一份送至东宫太子案头,另两份则送到了内阁中资历最老、德高望重的刘阁老和陈阁老手中。
数日后,御书房内。
皇帝仔细翻阅着那份章程,手指缓缓划过“票拟”、“批红”、“首辅”等关键字眼,深邃的目光中看不出喜怒。
许久,他才放下文稿,对着垂手侍立的李承宗淡淡道:“李卿用心了。
此章程,大体框架甚合朕意。
‘批红’之权,必在朕躬,此乃根本,不容动摇。”
“臣谨记。”
李承宗躬身。
“首辅之设,亦有必要。
群龙不可无首。
”皇帝顿了顿,话锋一转,“然则,首辅人选,当慎之又慎。
其威望、能力、德行,皆需服众。
刘、陈二老,可有回音?”
“回陛下,刘阁老与陈阁老均对章程核心表示赞同。”
李承宗如实回禀,“刘阁老提出,阁议表决时,遇重大分歧,除需多数议定外,首辅意见应具‘加权’之效,以示尊崇。
陈阁老则建议,明确六部尚书遇内阁决议与其部务相悖时,可具本直奏御前的‘专奏权’,以防内阁过度干预部权。”
皇帝微微颔首:“嗯,二老所虑周全。
刘阁老之言,可斟酌;陈阁老之议,甚善,当纳入章程。
权力制衡,丝丝入扣方为稳妥。
”他拿起朱笔,在文稿上轻轻划了两道,“此稿,卿再斟酌修改,增补细则。
待完善后,再议。”
“臣遵旨!”李承宗心中微定。
皇帝的态度虽未明确表态支持,但肯提修改意见,且对核心原则并无异议,已是良好的开端。
这帝国权力中枢变革的第一步,算是稳稳地踏了出去。
只是,首辅人选…皇帝那句“慎之又慎”,又会在朝堂掀起怎样的波澜?
喜欢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