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小年夜。
崇仁坊李府张灯结彩,一扫往日因各种风波带来的沉郁之气。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窗棂上贴着巧手剪出的福字窗花,空气中弥漫着年夜饭的诱人香气和温馨的暖意。
这是李家搬入新邸后的第一个新年,更是在经历了一年惊涛骇浪后的首次大团圆。
宽敞明亮的花厅里,巨大的圆桌摆满了珍馐美味。
主位上端坐着李承宗和王氏,两人脸上都带着难得的、发自内心的轻松笑容。
左手边是长兄李朗与其新婚不久、温婉可人的妻子张氏。
右手边,则是今日宴席上最尊贵的客人——太子妃李芸。
她奉旨归宁,虽只短暂停留,却为这场家宴增添了无上荣光。
李芸身着太子妃常服,气度雍容,眉眼间却依旧是那个恋家的二姐,看着父母兄弟,眼中满是暖意。
李明坐在李芸下首,旁边则是他活泼伶俐、刚满十岁的小妹李萱,正眨巴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满桌美食。
偏厅里也摆了两桌,忠叔、张铁柱、以及几位跟随李家多年、忠心耿耿的老家人和心腹仆从济济一堂,同样笑语喧哗。
整个李府,都沉浸在一种劫后余生、苦尽甘来的团圆喜悦之中。
“来!都举杯!”李承宗作为一家之主,率先端起酒杯,声音洪亮中带着感慨,“这一年,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明儿六元及第,光耀门楣,却又卷入漕运漩涡,几经生死;芸儿入主东宫,母仪天下,却也身处风口浪尖;朗儿金榜题名,探花及第,为国效力;我这把老骨头,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苍天庇佑,祖宗保佑,我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地坐在这里了!今日小年,家宴团圆,第一杯酒,敬天地祖宗,敬这来之不易的平安团聚!”
“敬平安团聚!”众人齐声应和,举杯共饮。
清冽的酒液滑入喉中,暖意融融,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
回想这一年,从李明金殿传胪的荣耀巅峰,到沉船案的暗流汹涌,再到临清闸的生死一线,最后是三皇子倒台的风波诡谲…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
“第二杯,”王氏的眼眶有些湿润,她慈爱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们,“敬我的孩子们!你们都长大了,有出息了,也…更辛苦了。
娘只盼着,往后岁月,不求大富大贵,但求你们兄妹和睦,平安康泰!家和,才能万事兴!”
“敬娘亲!敬家和万事兴!”李朗、李明、李芸、李萱齐声喊道,声音都有些哽咽。
李芸更是离席,走到王氏身边,轻轻依偎着母亲。
“第三杯,”李明站起身,目光扫过家人,最后落在父亲和兄长身上,带着深深的感激和敬意,“敬父亲大人!敬大哥!若非父亲在朝堂运筹帷幄,大哥在太子身边鼎力相助,明儿孤身在外,恐难支撑!也敬二姐在宫中为我们周全!这一杯,敬我们一家人,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同心同德!共渡难关!”豪情在胸中激荡,酒杯再次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愈发轻松热烈。
李朗讲着翰林院的趣事,引得小妹李萱咯咯直笑。
李芸则低声与母亲和嫂子说着宫中的见闻。
李明则成了小妹缠着讲“抓坏人”故事的专属对象。
偏厅里更是热闹非凡。
几杯烈酒下肚,张铁柱那张黑红的脸膛更是放光。
他抱着他那柄镶宝石(未开刃)的御赐匕首,得意洋洋地挨个给老伙计们显摆:“瞅瞅!陛下赏的!纯金的!镶宝石的!知道为啥赏俺不?俺可是立了大功!保护了关键人证!那叫一个惊险刺激!俺柱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他唾沫横飞地吹嘘着,引来一片羡慕的赞叹和善意的哄笑。
吹嘘得兴起,柱子觉得光说不过瘾,摇摇晃晃地站起身,一眼瞥见了花厅门口那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
他嘿嘿一笑,抱着酒坛子就凑了过去,一屁股坐在石狮子旁边,亲热地搂着石狮子的脖子,醉眼朦胧地嘟囔:“好兄弟…你也…你也站岗辛苦了吧?来…柱子哥请你…吃包子!俺特意…给你留的…大肉包子…可香了!”
说着,他竟然真的从怀里(天知道他怎么藏的)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赫然是一个冷掉的大肉包子!他不由分说,就往石狮子那呲牙咧嘴的石雕大嘴里塞:“吃…快吃啊兄弟…别跟柱子哥客气…俺们都是…御前带刀的…好兄弟…呃!”
他一边塞,一边还试图掰开石狮子那纹丝不动的“嘴”,那副认真又滑稽的模样,让追出来看热闹的李家众人和偏厅的家仆们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哄堂大笑!连一向端庄的太子妃李芸都笑得花枝乱颤,眼泪都出来了。
李萱更是笑得直跺脚:“柱子哥!那是石头!它不会吃包子啦!”
忠叔哭笑不得,赶紧上前想把柱子拉起来:“柱子!快起来!成何体统!那是石狮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