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赞周的表现让他颇为满意,在他看来,此人可用。
只是,要将韩赞周安置在何处,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还需要再仔细斟酌权衡。
还有那蓄塘队伍,已经成功组建起三支,一千五百人正在有条不紊地熟悉新到的机器设备。
想到这些,朱有建心中满是欢喜,不禁笑出了声,那笑声在乾极殿中回荡,格外响亮。
“诸位爱卿,可有章程,朕允你们直说!”
朱有建目光扫视众人,开门见山地说道。
他希望从这些大臣口中听到一些有用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推动各项事务的进展。
众人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陈演,毕竟他是内阁首辅,在朝堂上向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次,魏德藻却死活不愿做代表,把陈演弄了个措手不及。
陈演心中满是无奈,暗自腹诽:
“大股东不止我一个,凭什么每次都要我出头做代表?
过去朝堂争斗,那是皇帝好掌控易摆布,如今这局势,谁摆布谁还不一定呢!”
想到这里,陈演在心里权衡着利弊,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皇帝的询问,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皇上,臣等已将晋豫之地分配妥当,陕西的分配事宜也已落实。
只是甘、宁之地,大多荒芜,难以尽数开垦。
至于湖广那边,如今也已归复,臣等想请问陛下,湖广之地该如何分配?”
陈演没有像以往那样逐条列举,他可不想重蹈魏德藻的覆辙,惹得皇帝不快。
朱有建微微眯起眼睛,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容,说道:
“呵呵,朕听闻甘、宁之地与河套相似,土壤肥沃、水草丰美,极为适合供养马匹、放牧牛羊。
诸位爱卿当真对这两地没有兴趣吗?”
其实,朱有建心中早有打算,甘宁之地对他而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但他也明白,不能将好处都揽在自己手中,不然后续对鞑靼占据的大草原有想法,也无法更进一步。
至于如今甘宁地区土地的贫瘠,他不是不知道,但是以后是否贫瘠就不一定了。
顿了顿,朱有建接着说道:
“至于湖广,朕允你们前去招人。
想必诸位如今已经招募到足够的人手。
不过,湖广的土地,朕另有他用。
朕可以提前给你们提个醒,你们也好早做打算,提前招呼相关人员。”
说话间,朱有建目光炯炯,紧紧注视着众人,似乎想要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些什么。
陈演心中一凛,他明白皇帝这话里的分量。
湖广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一直是各方势力觊觎的对象。
如今皇帝明确表示另有他用,看来这背后的计划不小。
他偷偷瞥了眼其他大臣,只见众人神色各异,有的面露思索之色,有的则微微皱眉,似乎在权衡利弊。
陈演深知,在这朝堂之上,一言一行都关乎着自身的利益和前途,他必须谨慎应对。
“朕欲迁沿海诸省,置换湖广土地。
毕竟沿海多山地碱泽,又有海寇肆虐,朕怜惜他们生活不易;
愿以良田相换,不会让他们贬地置换,同比例置换即可!”
朱有建目光坚定,郑重地做出了承诺。
此言一出,钱谦益只觉脑袋“嗡”的一声,仿佛要炸开一般。他心中暗自叫苦:
“我们沿海豪富,何时指望过那贫瘠的田地了?
若真的内迁,海上贸易还如何开展?
那些巨额财富又怎会流入家中?”
他嗫嚅着嘴唇,想要反对,却又不敢开口。
毕竟,自大明开国以来,祖制便有“片板不下海”的禁令,海路贸易一直以来都是走私盛行;
隆庆开关也只是允许西洋商人来大明做生意,却未曾提及明商可涉海,朝廷只是通过海贸获得财富,却没有违背祖制开海。
若皇帝真要推行沿海内迁之策,沿海恐怕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
浙、闽、粤的豪富之家,哪一个不是与海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哪家没有几支海匪船队?
他们靠着这些船队,在海上纵横捭阖。
特别是西洋人到来之后,双方更是达成了默契的协议:
豪富们提供茶叶、丝绸、瓷器、火药、面粉、矿材、大木等物资,西洋战舰则负责护航。
此外,他们还与“耶稣会”达成协议,“耶稣会”负责拉拢可造之材入会;
为这些人提供进阶之路,将他们送入朝廷当官,以此帮助“耶稣会”在大明传教;
同时协助编译大明先进的工技之类的书籍,也输出欧罗巴的目的性书籍。
倘若皇帝真的推行沿海内迁之策,这无疑是斩断了大家的财路和生存之道。
钱谦益心中一凛,他仿佛已经看到了一幅混乱的画面:
沿海豪富们不甘心失去既得利益,必然会奋起反抗;
海匪们失去了庇护,也会四处作乱;
西洋人若是得知消息,说不定会借此机会挑起事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