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建此举有着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向股东们推销甘肃、宁夏、西域、吐蕃、河套、鞑靼、漠海等区域的特色产品。
这些区域地域辽阔,物产丰富,适合发展的品类繁多,比如羊毛、羊皮、野牛等畜牧产品,葡萄等特色水果,青稞等粮食作物,还有青草等优质牧草。
通过展示工坊的加工能力和产品,吸引股东们投资这些区域的产业,为大明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除了之前提到的适合各类产业发展的区域,大明还有许多滩涂、荒山以及贫瘠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用来种植番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同时也能种植各种草类,作为饲料加工的优质原料。
这不仅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还能为养殖业提供充足的饲料,进一步推动大明的农牧业发展。
不过,朱有建也明确表示,一些大型机械,如挖机、推机、收割机、播种机、矿机等,在现阶段是不会分享出去的。
这些大型机械虽然威力巨大,但在目前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下,贸然分享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此次开放给股东参观的工坊虽然只有六座,却令这些精明的股东们瞪掉了眼球。
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些工坊所涉及的产业,别说是大明,就算是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过去的这些产业效率极其低下,完全依赖手工操作,而且对大师傅的要求极高。
这就导致虽然这些产业很赚钱,但由于规模难以扩大,始终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商业效应。
然而,皇庄工坊却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
就拿毛纺工坊来说,它直接采用简易蒸汽轮机作为动力来源,相关机械也由钢性铁精心制作而成。
在这里,工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出苦力,而是承担一些相关的服务工作。
比如,将羊毛放进去进行去脂柔化处理后,再送上纺机,接着取下来放到精纺机器上,随后放进织布机里,最后取下来打包。
整个流程有条不紊,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制皮工坊同样如此,硝制环节已经实现了半机械化,制作成适用的皮料时也是如此。
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工,还将体力活降至更低程度。
股东们看着这些高效运转的工坊,心中满是震撼与惊喜,他们仿佛看到了大明工商业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
这六座工坊的革新,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将在大明的经济领域激起层层涟漪。
其最为显着的影响之一,便是将体力劳动的需求大幅降低,使得工人的选用更倾向于女性。
这一举措巧妙地解放了男性劳动力,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田地的种植之中。
随着工坊的运转,土地作物产品有了与之紧密相关的配套制品。
这些制品一经问世,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商品,为大明攫取更多利润开辟了行之有效的路径。
这意味着,土地的利益得到了更大化的挖掘。
过去,人们仅仅着眼于亩产的基础价值,而如今,通过衍生制品的增值,土地的价值被重新定义。
就拿过去的亩产值来说,假设每亩产值为二两银,五百万亩土地的总产值看似可观,可达一千万两。
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
在扣除给佃农一半的产值,即五百万两银之后,剩余的五百万两银还需上交五十万两的管理费;
再去掉各类繁杂的成本,实际获得的利润大概只有一百万两左右。
更为棘手的是,交税是按照总亩值的一千万两来计算的,这就意味着还需要额外缴纳二十万两的税款。
一番计算下来,土地的出产最终只能带来七十多万两的收益。
但形成商品之后,情况则大为不同。
尽管此时需要缴纳的税款相对更多,但与所获得的丰厚利润相比,这点税款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这些精明的股东们很快就敏锐地洞察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利润差。
举例来说,过去雇佣农户种植,最多只能耕种三百万亩土地,还有二百万亩土地只能无奈抛荒。
然而,若将这些土地用于种植番薯,由于番薯生命力顽强,根本无需过多打理,只需在农闲时进行收割即可,而且只需支付相应的佣工费用。
而工坊的存在,更是让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
妇女和老人,只要身体不是病弱不堪,都可以被雇佣。
这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佃户来说,或许在某些方面看似吃亏,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有了工坊的带动,他们无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实乃大赚之举。
一群文武勋贵围聚在一起,眼神中闪烁着贪婪与算计的光芒。
他们一边交头接耳,一边开始认真盘算起来。
有人迫不及待地询问:
“建一座工坊究竟需要多少钱?”
“使用的源头原料究竟来自哪里?”
还有人心怀侥幸地探问:
“是否可以自己制作相关构件,以实现自给自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