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直忙碌到深夜,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
于是,他们又在皇庄大食堂蹭了一顿饱饭,填饱了肚子后;
带着皇帝赏赐的葡萄酒和粉丝、毛衣,心急火燎地踏上返回京城的路途。
回到京城后,还有诸多事务等着他们处理。
设立下属机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与众多相关人员协商沟通,确保各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同时,还要与已经回来的游击队员商议悬赏事宜。
他们希望在寒冬大雪封草原之前,尽可能多地拯救鞑靼女人。
在他们看来,哪怕只能救回一个,那也是赚到了,毕竟这关系到未来佃户家庭人口的增加和庄园的发展。
众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夜色中匆匆赶路,奔赴京城。
次日,一则颇为有意思的消息传进西苑。
自宁夏、甘肃归附之后,局势本应逐渐稳定,却不想发生了这样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有几十支游击小队在行动中迷失了方向,误打误撞地闯进了河套地区。
这些游击小队在河套地区可谓是“收获颇丰”,他们竟将黄河北岸的十几个鞑靼部落给俘虏了。
随后,便押送着这些部落人员一路朝着归化城进发。
当他们抵达归化城后,考虑到后续事宜,便派人前往阳和请求入关。
然而,命运似乎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
派去的人正好遇上了巡边的那群归明的奴隶。
这些奴隶虽已归明,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不敢擅自决断。
他们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一系列麻烦,于是赶忙将消息传向西苑。
消息传至西苑后,众人皆十分好奇皇帝会如何回应。
毕竟这涉及到河套地区的归属以及这些游击小队的命运。
消息的大致内容是询问:
河套地区归附能否算作一种奖励?
他们是否可以从大同镇归来?
皇帝朱有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略作思索,便给出了回复:
“当然算,着曹化淳派卫兵接回来,朕要见到他们!”
皇帝的这一回应,无疑给众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那些游击小队虽迷路闯入河套并俘虏部落的行为看似莽撞,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而他们也即将踏上归程,回到大同镇。
这一事件也成为了皇庄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大家都在猜测着后续还会有怎样的发展;
以及这些被俘虏的鞑靼部落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安排。
高宇顺、高智成父子俩以及十二名太监的世界里,此刻正开启着一段别样的学习征程。
他们身处研究院之中,跟随钦天监正汤若望潜心学习。
汤若望所带领的这十几位徒弟,身份可不简单。
他们皆是由“耶稣会”精心安排而来,成员是来自欧罗巴各国的天主教徒,组成了一个传教团队。
而皇帝朱有建下达指令,让高家父子与这些太监跟着汤若望学习,目标明确且颇具深意。
他们要学习的内容丰富多样。首要任务便是掌握这些欧罗巴人使用的语言。
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是深入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石。
只有熟练掌握语言,才能与他们无障碍交流,进而探寻背后的奥秘。
其次,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各异的风俗习惯,知晓这些,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
至于要学习到何种程度,皇帝的要求很明确——
不看脸,无法分辨是不是当地人。
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学会语言,更要深入体会文化内涵,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气质,全方位地融入。
在学习过程中,高智成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天赋与学习能力。
他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的速度极快,很快便在高家父子与太监团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学习委员。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学习的积极性高涨,氛围也愈发浓厚。
然而,高宇顺的内心却充满了疑惑与思索。
他时常暗自琢磨:
“主子到底要干嘛?
咱家能干嘛?
遥远的欧罗巴能带给大明啥?”
这些问题如同谜团一般,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
他深知自己身处这场学习之旅中,却对背后的真正意图感到迷茫。
而皇帝朱有建的心思,旁人难以捉摸。
他单纯地认为,手头有这么多的外国人,若不加以利用,实在是有些吃亏。
至于他真正的目的,目前尚未明晰。
或许是在谋划着一场宏大的布局,又或许只是出于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但无论如何,高家父子与太监团的这段学习经历,注定会在大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韩赞周此刻正带领着一万八千名太监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他们的任务艰巨而繁杂,不仅要学习一系列先进的建筑技能,还要承担起建造一座大型房屋建筑的使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