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原宣抚使司的五军各统制官,都得到了相应军功的升迁。
并且赵煊还特意微调了宣抚使司兵马组成。
前中后左右五军,是宗泽设置,如今右军刘浩部全军覆没,刘浩兵败,但因为身死没在追究责罚,右军残军大约还有一千五百的建制,赵煊正式任命岳飞为右军统制,同时还把远在河间的张所义军,梁杨祖残余编入右军,一起给岳飞节制。
待岳飞吸收新鲜血液,慢慢扩大兵额,壮大自己吧。
韩世忠既然一跃成为三路宣抚,本来由他节制的左军,自然得更换旗帜,左军作为韩世忠嫡系,改为中军,任命严永吉为统制官。
而曾经宗泽的中军精锐,改为左军,由王德节制。
前军统制官张德在杀熊岭一战中身负重伤,虽然救回一条命,但已经无法指挥兵马战斗,未能参加太原围城战,失去了本部兵马的指挥权,赵煊决定更换统制,改由张俊节制。
命令张德返京养伤。
后军则由陈淬、王彦分率。
宣抚使司暂时驻扎太原不动,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时刻侦查大同方向金军动作。
四路率臣,一个阵亡,两个被贬,辛永宗成了唯一一个活着封赏的将领。
辛永宗作为四路率臣之一,北复隆德,参与杀熊岭大战,配合宣抚使司拿下太原,可以独当一面,赵煊决定授予他马军统制。
“马帅”自从张伯奋战死后一直空着,这个位置需要填补空缺了。
辛永宗本属殿前司,受王宗濋节制,这一改变可以使其同殿帅平起平坐,成为“三衙”三帅之一。
“辛永宗,除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副使。即刻返回京师。”
“殿前都指挥使王宗濋,拜安国军节度使,加校检少保,进封高平郡开国公。”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姚仲友,拜保信军节度使,进封清化郡开国侯。”
至于后来参战的徐徽言以及折可求,都有相应的晋升,只是不大,赵煊让他们返回驻地,防范夏军。
至此,武臣封赏大致如此,其余诸将有军功,有司会逐一统计封赏,加官的加官,给钱的给钱,喜气洋洋。
文臣嘛,几位主要策划帮手,赵煊给他们各自升了爵位,并加了些虚衔,提升俸禄。
首功,赵煊从开封围城算起,觉得应该是曹辅。
当初同曹辅一起的家伙,比如何栗、孙傅、秦桧等,都已不在,陪赵煊走到现在的,就是曹辅。
“除曹辅知枢密院事,授少傅,河东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进封舒国公,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
其次是陈过庭。
“授陈过庭少师,上柱国,进封江国公。”
再者就是李若水,冒着生命危险同孙傅前往金营糊弄。
“授李若水金紫光禄大夫,荆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进封江陵郡开国公。”
程振、朱胜非、李纲等后续提拔的,小升。
敕封完毕,群臣谢恩。
赵煊放下名单,揉揉眼睛,真是眼花缭乱,早知道让李神仙念去。
散朝后,夏人使者求单独面见皇帝,被赵煊拒绝,并让宦官带去口谕:“太原之战时,你们夏军逗留不进,违抗天子圣旨,未参与战斗,朕本应该责罚你们,今日心情好,放过你们,还欲见朕,没空!”
夏人使者一听吓坏了,连忙解释,因为路途遥远,千里奔波,军中瘟疫横行,不能参加战斗,请大宋皇帝谅解,臣属之国,自当遵旨,所以才千里赶赴太原助威。
并且想就横山前线两军对峙同宋廷议论,既然入侵宋境的罪魁祸首已经伏诛,是不是应该撤军,退回去,恢复从前边界?
夏人入侵怀德军一事,是往后伐夏的绝佳借口,想就这么过去,可不行,赵煊不理会,让宦官将其快速送走。
宦官也懒得听他解释,当即打发走,夏人使者本还想纠缠,但得到大宋丰厚的赏赐后,喜笑颜开,拍拍屁股走人,见不到皇帝也见不到宰相,这可不是他的问题。
送走夏人使者后,赵煊在朱琏陪同下到偏殿处理奏札。
河间的消息终于送达。
李纲没死呢,河间府一点事儿没有,三太子和四太子,甚至挞懒都绕过这座兵力薄弱的城池,看都不看一眼。
留下来的张所义军,以及梁杨祖、杨沂中,纷纷发来贺表,祝贺太原光复。
同时李纲称,金军大规模退去,才多少天,便派使者抵达河间,欲同南朝“修好”。
态度十分诚恳。
李纲接见了金人使者。
金人使者寻求谈话的目的有三个,一自然是两国“修好”,靖康以来大小征战无数,耗尽双方国力,民力枯竭,唯有修好,方能承平。
二是“划定两国疆域,恢复互市”,太原一战后,相互吃不掉,辽国既亡,宋金“修好”的基础上,是应该确定疆域边界了。
三是“化解宋政和、宣和、靖康以来两国矛盾。”,唯有化干戈为玉帛,方能重新“修好”,解决先前两国重重矛盾重中之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