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方腊麾下的智囊之一,吕将虽属少数智谋出众之人,却因投效较晚,在方腊起事时方加入阵营,为其运筹帷幄。
吕将对战略格局有着深远影响,年少时即深得方腊倚重,堪称核心幕僚。
然而,他性格刚直,言辞直率,行事风格颇似唐代魏征,每每直言无忌,令方腊尴尬不已,久而久之,二人关系渐趋冷淡。
方腊失败后,吕将转战富阳,仍召集部分追随者继续抗争。
客观而言,吕将具备卓越的战略眼光。
在方腊占领杭州后,他力主优先攻取金陵,控制长江天险,再顺势拓展东南诸州。
这一策略实为奠定东南根基的关键一步,却被方腊轻视。
彼时方腊误判局势,认为摇摇欲坠的北宋无力快速增援,致使大军倾巢南下,仅以偏师防御北方要塞。
如此部署不仅错失夺取金陵的战略良机,还造成兵力分散,最终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当宋军逼近杭州时,吕将再次劝谏撤退,无奈方腊恋栈不舍,终致惨败。
即便如此,吕将依然表现非凡。
被俘后,他竟于押解途中逃脱,成功避开韩世忠的严密监视,堪称奇才。
吕将逃离后,依然坚持投身抗争,在祥桐的带领下,带领近七万义军继续对抗朝廷,最终兵败自尽。
可以说,若方腊采纳吕将的策略,虽不能保证成功,但至少不会败得如此迅速和悲壮。
遗憾的是,吕将遇到了方腊这样的主公,对方对他身上浓厚的书卷气息并不欣赏,他的命运也因此注定。
徐悟锋步入厅堂,看见一名书生,气度非凡,虽满溢书生气却不失灵动,眉宇间隐约透出英武之气,令徐悟锋暗暗称许。
徐悟锋整理衣襟,向吕将行礼道:“阁下可是吕将先生?”
见徐悟锋这般谦逊,吕将顿生好感,又惊于其年轻,忙还礼答道:“晚辈吕将,歙州人士,本为太学生,因直言进谏被罢官。
久仰徐寨主威名,特来拜访,望寨主莫要见怪。”
吕将说到这里,不禁自嘲一笑。
徐悟锋点头示意,请其入座,说道:“先生远道而来,在下深感荣幸,怎会有责怪之理?先生请坐。”
“多谢!”吕将拱手落座。
徐悟锋开口问道:“先生气度不凡,却为何加入摩尼教,来到我们梁山泊?”
吕将叹息一声,道:“我已遭朝廷弃用,又闻梁山泊盛名,遂趁机随摩尼教前来探视,看看这里是否真如传闻般非凡。”
徐悟锋笑道:“不知先生观感如何?”
吕将未作回应,而是仔细打量徐悟锋,目光坚定地问:“晚辈冒昧,敢问徐寨主,是否有称霸天下的志向?”
“咳咳!”徐悟锋闻言轻咳,你这问题也太直白了吧。
徐悟锋沉思片刻,道:“若我言无此志,先生可信?”
吕将朗声一笑,道:“我在江南时便听闻寨主事迹,率众多次击溃官兵,于江湖间威名远扬。”
刚到金沙滩时,我发现梁山兵马雄壮,远超朝廷军队数十倍,这片梁山大岛足以容纳十万大军。
寨主不久前击败了项元镇,成为朝廷的眼中刺。
即便寨主并无反叛之意,恐怕将来也难逃此劫。
徐悟锋笑着问:"先生莫不是盼着我 ** ?"
吕将紧握拳头,激动地说:"当今圣上荒废朝政,奸佞当道, ** 横行!花石纲和括田法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的大宋,已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寨主既有如此实力,多次战胜官军,何不挺身而出,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正如梁山两面杏黄大旗所书,若寨主能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我吕将愿追随左右,肝脑涂地!"
说着,吕将向徐悟锋深施一礼。
"吕先生请起!"徐悟锋叹息着扶起吕将,见他眼中充满激昂之情。
这位可是太学生,不同于被贬的武官,也不是游走江湖的草莽。
吕将是典型的既得利益者,若无变故,他日后必成一方父母官,甚至有望入朝为官。
然而,他却选择批评花石纲,断了自己的退路。
由此可见,大宋朝廷之 ** ,连书生出身的吕将都难以忍受,甚至感到绝望。
试问,一位正经书生为何会走上这条道路?
要知道,在大宋,读书人的地位极高,韩琦曾言:东华门外,状元及第才是真才俊。
换句话说,唯有读书最高贵。
徐悟锋笑道:"我早已听闻先生之名,你在太学痛斥花石纲,言语痛快淋漓,令人钦佩!先生愿意相助,实乃我之幸事!"
吕将闻言大喜,再次一拜:"寨主胸怀大志,吕将拜见主公!不知主公下一步有何计划?"
徐悟锋含笑说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如今朝廷腐朽,仍不可轻视。
我梁山正在积蓄力量,不到紧要关头,绝不可与其正面交锋。”
他继续道:“我的策略是加强防御、储备粮草、稳步发展,待天下局势生变时,便可乘势而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