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雄途》
第一章:初登大宝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汉的疆土,朝野上下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而年仅十六岁的刘彻,在悲痛过后,深知自己肩负起了整个大汉的未来,就这样,他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汉武帝。
刘彻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聪慧,在一众皇子中脱颖而出。他熟读经史子集,对先辈们治理天下的得失有着深刻的思索,胸怀大志的他,早就不满汉朝面对匈奴时那长期的被动防御姿态,那感觉就像一只雄鹰被束缚住了翅膀,无法畅快地翱翔天际。
登基大典那日,刘彻身着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那高高的龙椅之上,望着朝堂下的群臣,目光坚定而深邃。他深知,眼前的这些臣子,有的会是他实现宏图伟业的得力帮手,有的或许会成为阻碍前行的绊脚石,但无论如何,他都已下定决心,要开启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让大汉不再受匈奴的欺凌,让天下真正安稳太平,让皇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朕今日登基,愿与诸位爱卿齐心协力,共铸大汉之辉煌,扬我大汉之威名!”刘彻的声音沉稳有力,在朝堂中回荡,群臣纷纷跪地高呼万岁,可刘彻心里明白,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长,布满了荆棘。
第二章:朝堂风云
新皇登基,朝堂之上的局势变得微妙起来。刘彻虽年少,却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察觉到,一些外戚势力和功勋旧臣,仗着往日的权势,对他的政令总是阳奉阴违,企图维持着过去的利益格局,这无疑是他加强中央集权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一日早朝,刘彻提出要对各地的郡县官员进行一次彻查,整顿吏治,那些平日里尸位素餐、靠关系上位的官员们顿时慌了神,而一些老臣也站出来劝谏,说此举恐会引起地方动荡,动摇大汉根基。
刘彻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开口道:“朕深知吏治之重要,如官员皆贪腐无能,那百姓何来安稳日子?我大汉又如何能兴盛?如今地方上诸多弊病,皆因官员不力,此次彻查,势在必行,还望诸位爱卿莫要再劝。”
朝堂中一时鸦雀无声,众人皆知,这位年轻的皇帝看似温和,可一旦下定决心,那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而刘彻也在暗中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他知道,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先将朝堂这一亩三分地清理干净,让真正有才能、忠心于自己的臣子能发挥作用。
在之后的日子里,刘彻陆续提拔了一些年轻有识之士,像主父偃、董仲舒等,这些人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为主张改革的刘彻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可同时也引来了旧势力的不满与打压,朝堂之上的风云,愈发变幻莫测起来。
第三章:备战匈奴
改变对匈奴的被动防御局面,是刘彻心中一直念念不忘的大事。他召集了军中将领,详细了解以往与匈奴作战的情况,发现汉军之所以总是处于劣势,一是骑兵数量和质量比不上匈奴,二是作战的战术太过保守,总是被动地防守长城沿线。
为了打造一支能与匈奴抗衡的精锐骑兵,刘彻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良驹,并且加大了对骑兵训练的投入。他亲自到军营中视察,看着士兵们在烈日下苦练骑射,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只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让匈奴不敢再轻易犯边。
同时,刘彻还广纳军事人才,卫青便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了他的视野。卫青出身低微,原本只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可刘彻看重他的骑射本领和沉稳的性格,大胆地启用了他,让他参与到军队的训练和指挥中。
而另一边,匈奴似乎也察觉到了汉朝的变化,时不时地派出小股骑兵在边境骚扰试探。刘彻听闻后,怒拍桌子:“匈奴贼子,欺我大汉太甚,待朕整顿好兵马,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朝堂上的将领们也个个摩拳擦掌,都盼着能早日与匈奴在战场上一决高下,一雪前耻。
第四章:思想变革
在加强军事力量的同时,刘彻也意识到,要想让整个国家凝聚在一起,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统一思想是至关重要的。这时,董仲舒向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刘彻听了董仲舒的阐述后,深思良久。他明白,儒家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能让百姓从内心尊崇皇权,于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诏令一下,整个天下的读书人都为之震动。在长安设立的太学里,开始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和选拔人才。各地的学子们纷纷苦读儒家经典,希望能通过科举之路入朝为官,为大汉效力。
然而,这一举措也遭到了部分学派的反对,他们认为此举是对思想的禁锢,可刘彻不为所动,他坚信,只有让整个国家有了统一的思想根基,才能更好地推行其他的改革措施,让大汉在各个方面都能稳步向前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