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董风云》
第一章:乱世开端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如一场燎原之火,迅速在各地蔓延开来,虽然后来被朝廷勉强镇压下去,但整个天下已然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各地豪强拥兵自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里,饿殍遍野,民不聊生。
就在这混乱之时,董卓,这个野心勃勃的西凉军阀,看准了机会,借着进京勤王的名头,率领着他那虎狼之师,浩浩荡荡地踏入了洛阳城。董卓一入京,便露出了他的獠牙,先是废黜了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而后又大肆诛杀异己,将朝中反对他的大臣或斩或贬,一时间,洛阳城内人心惶惶,朝堂之上再无敢直言之人,整个朝政都被董卓牢牢掌控在了手中。
董卓为人极为残暴,他纵容手下的士兵在洛阳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些原本繁华的街道变得破败不堪,百姓们的哭喊声回荡在每一个角落。他还搜刮了大量的钱财珍宝,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把好好的洛阳城搅得乌烟瘴气,仿佛人间炼狱一般。
第二章:联盟初起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各路诸侯的强烈不满。在冀州,袁绍,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四世三公的袁家后人,本就心怀壮志,看到董卓如此行径,当下决定起兵讨伐。他广发檄文,号召天下有识之士、各路诸侯共同举兵,匡扶汉室,清除董卓这个乱臣贼子。
檄文一出,天下响应。在兖州的曹操,虽此时势力尚不算雄厚,但他极具远见卓识,深知董卓不除,天下难安,于是毫不犹豫地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前往酸枣与袁绍会合。还有袁术、公孙瓒、孙坚等各路诸侯,也纷纷带着自己的兵马赶来,一时间,酸枣一带汇聚了各路兵马,足有数万之众,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共商讨伐董卓之大计。
袁绍看着麾下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心中豪情万丈,在盟誓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说道:“董卓逆贼,祸乱朝纲,残害百姓,我等身为汉室臣子,怎能坐视不管!今日,我等在此结盟,定要齐心协力,攻破洛阳,斩杀董卓,还天下一个太平!”众诸侯纷纷响应,高呼口号,那声音仿佛要冲破云霄,让所有人都觉得董卓的覆灭就在眼前。
第三章:各怀心思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这看似强大的讨董联盟,实则内部各怀心思,矛盾重重。袁绍身为盟主,虽有着四世三公的威望,但他心中更多的是想着借助这次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为日后争夺天下做准备,对于真正出兵攻打董卓,并没有十足的决心。
袁术则一直嫉妒袁绍的盟主之位,觉得自己也同样出身袁家,凭什么要屈居袁绍之下,所以时常暗中使绊子,不肯尽全力配合军事行动。公孙瓒一心想着在这次联盟中多捞些好处,扩充自己在北方的地盘,对于是否能打败董卓,并不是特别在意。
曹操虽然满心热忱,一心想要尽快出兵与董卓一战,但看着其他诸侯这般态度,心中也满是无奈。他多次向袁绍进言,建议尽快出兵,趁着董卓还未完全站稳脚跟,打他个措手不及,可袁绍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说要等各路兵马再整顿些时日,等粮草筹备更充足些。
孙坚倒是勇猛,带着自己的江东子弟兵一路西进,想要率先与董卓的军队交战,可其他诸侯却只是在后方观望,并不愿意出兵支援,生怕自己的兵力有所损耗,让别人捡了便宜。
第四章:初战不利
终于,在曹操的一再催促下,袁绍无奈之下,派出了部分联军前去试探董卓的兵力。孙坚一马当先,率领着自己的军队与董卓麾下的大将华雄在汜水关遭遇。华雄此人勇猛异常,手持一把大刀,力大无穷,孙坚的军队虽作战勇猛,但毕竟兵力有限,一番激战后,渐渐落了下风。
其他诸侯原本答应好的援军,却迟迟不见踪影,公孙瓒按兵不动,说是要防备后方有敌军偷袭;袁术更是借口粮草运输困难,无法及时支援。孙坚只能咬牙苦撑,可最终还是不敌华雄,被打得大败而回,折损了不少兵马。
华雄得胜之后,更是气焰嚣张,在联军阵前叫阵,接连斩杀了联军好几员大将,一时之间,联军士气低落,人人自危。袁绍坐在盟主大帐之中,眉头紧皱,却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应对之策,只是不断地唉声叹气,后悔当初不该如此仓促出兵。
曹操见状,心中大怒,他深知此时若不振作士气,这讨董联盟恐怕就要就此瓦解了。于是,他亲自斟满一杯酒,端到关羽面前,说道:“关壮士,久闻你武艺高强,如今华雄如此张狂,还望壮士能出手,斩杀华雄,扬我联军威风!”关羽本就是个豪爽之人,见曹操如此看重自己,当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提刀上马,直奔华雄而去。
第五章:温酒斩华雄
关羽出了营帐,单人匹马来到阵前,华雄见对方只来了一人,不禁哈哈大笑道:“联军难道无人了吗?竟派你这无名小卒前来送死!”关羽却面不改色,冷冷地说道:“休得张狂,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说罢,纵马挥刀,直冲向华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