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栎阳,救助机构的官吏们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登记贫困家庭。他们来到了老栓家,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将老栓一家登记在册。
“老栓啊,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官府就会给你们送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来,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官吏说道。
老栓热泪盈眶,拉着官吏的手不停地道谢,“多谢大人,多谢商君啊,咱这是遇到贵人了。”
第五章:遭遇阻碍
然而,救济措施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的官吏本就对变法心存不满,觉得这救济之事太过麻烦,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于是暗中使绊子。
在陇西郡,郡守表面上积极响应,可暗地里却把那些肥沃的公田分给了自己的亲眷和当地的富户,只把偏远贫瘠的土地留给真正贫困的百姓。那些贫困百姓去了后,发现土地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顿时怨声载道。
还有些负责发放物资的小吏,中饱私囊,克扣原本就不多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使得真正到百姓手中的物资少得可怜。
消息渐渐传到了卫鞅耳中,他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彻查此事。他派出了自己的亲信队伍,前往各地监督,一旦发现有官吏敢阳奉阴违,严惩不贷。
亲信们来到陇西郡,一番调查后,掌握了郡守徇私舞弊的证据,当即把郡守拿下,押解回栎阳。同时,那些克扣物资的小吏也都被一一揪出,当众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卫鞅亲自到各地安抚百姓,向他们承诺,官府一定会把救济之事做好,不会再让他们受苦。百姓们看到卫鞅如此重视,心中的怨气也渐渐消散,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第六章:成效初显
随着救济措施的严格执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百姓开始受益。
在公田上劳作的百姓们,经过辛勤耕耘,迎来了第一次丰收。李二麻子看着自家分到的那满满几袋粮食,笑得合不拢嘴。他用一部分粮食还清了外债,又留下足够家人吃的,剩下的还拿到集市上换了些生活用品,家里的日子一下子有了起色。
老栓家也因为定期能收到官府的救助物资,不再为吃饭发愁了。他的孙子也终于能吃上一顿饱饭,脸上渐渐有了红润之色,开始跟着村里的夫子识字念书了。
各地受灾的地区,在官府的帮助下,房屋修缮一新,农田也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干劲十足,纷纷表示要好好种地,为秦国的强盛出一份力。
而卫鞅看到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改善,心中甚是欣慰。他又下令在各郡县开办一些工坊,招收那些有手艺或者愿意学习手艺的百姓,让他们能通过做工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活。
第七章:长远谋划
卫鞅深知,这一时的救济只是权宜之计,要想让百姓们真正过上富足的生活,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秦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他召集了秦国各地的商贾,鼓励他们扩大生意,同时降低了一些商业赋税,前提是商贾们要雇佣一定数量的贫困百姓。如此一来,商业发展带动了就业,百姓们又多了一条挣钱的途径。
在农业方面,卫鞅邀请各国的农技师来到秦国,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并且推广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的产量。
他还向孝公提议,加大对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在各地修建水渠、堤坝,确保农田灌溉和防洪,让百姓们不再受旱涝之灾的威胁。
孝公对卫鞅的这些谋划十分认可,大力支持,拨出了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供他调配。
第八章:民心所向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些曾经困苦的百姓如今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街头巷尾,百姓们谈论的都是商君的好,夸赞他心系百姓,是秦国的大恩人。
“要不是商君啊,咱这一家子早就饿死了,哪能有现在这好日子过呀。”
“就是就是,商君制定的那些法,虽然严了些,可都是为了咱秦国好,现在又帮咱们解决了困苦,真是难得的好官呐。”
在秦军之中,像大牛这样的士兵听闻家中情况改善,更是对卫鞅感激涕零,作战时更加勇猛无畏,都想着要多立战功,报答商君和秦国的恩情。
而卫鞅依旧每日忙于政务,看着秦国日益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变法的道路虽然艰难,但只要能让秦国强大,让百姓幸福,那便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九章:新的挑战
然而,秦国的强大和卫鞅的威望引起了一些旧贵族的嫉恨。他们原本就对变法不满,如今见卫鞅又因为救济百姓之事深得民心,越发觉得不能让他继续得势了。
甘龙暗中联合了一些贵族,开始在朝堂上弹劾卫鞅,说他擅自挪用官府钱财用于救济,有专权之嫌,还说他如此做是为了收买民心,意图不轨。
孝公虽然信任卫鞅,可面对众多贵族的弹劾,也不得不让卫鞅做出解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