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降临时,李墨的作坊里又响起了新的动静。他将五片木扇装在横轴上,用麻绳固定在屋顶,风一吹,木扇便带着轴端的陶轮转动起来。一个陶工正捧着泥坯坐在轮前,不需脚踩踏板,陶轮便能匀速旋转,转出的陶罐壁匀得像水面的波纹。
“这风转陶轮,怕是要让不少制陶匠丢了活路。”陶工摸着陶罐的弧度,语气里又惊又喜。
李墨仰头望着转动的木扇,风穿过扇叶的声音像极了战车驶过平原。“匠人不是靠力气吃饭,是靠脑子。”他忽然笑起来,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等我琢磨出用水力打铁,咱们就不用挥着锤子砸烧红的铁块了。”
观星台的灯火亮到了后半夜。石申将新测的星图铺在地上,甘石正用墨斗沿着轨迹弹出直线。忽然,甘石“呀”了一声:“师父,您看荧惑星的轨迹,和三年前的冬至点能连成一个圆!”
石申俯身细看,果然,那些散落的红点在帛书上构成了一道完整的弧线。他想起年轻时在赵国求学,先生说星辰运行有常,可这道弧线分明在诉说着星辰的变化。
“去取算筹。”石申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我们重新推算历法,就从这荧惑星的轨迹开始。”
医馆里,张里正的儿子已经能坐起来喝粥了。淳于意正在陶人背上添加新的刻痕,阿药在一旁研墨。忽然,巷口传来喧哗,是驿丞带着几个官差匆匆走过,他们身后跟着李墨,那匠人手里捧着一个新做的木轮模型,脸上满是兴奋。
“听说了吗?廷尉要在各郡县推广水转磨呢!”
“还有城西的石先生,说是算出了新的历法,能让农时更准!”
淳于意放下刻刀,望向窗外。月光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想起那些被刻满痕迹的陶人,想起李墨作坊里转动的木轮,想起观星台上彻夜不熄的灯火。这些看似零散的微光,正在秦地的夜色里汇聚成星河。
阿药忽然指着案上的医书:“师父,我们也把新发现的穴位写进书里吧?”
淳于意点点头,提笔蘸墨。笔尖落在帛书上的刹那,他仿佛听见渭水岸边的木轮还在转动,观星台的铜环正在校准,而那些沉睡的陶人,似乎也在夜色里轻轻搏动起来。
天快亮时,李墨的作坊迎来了第一位访客。石申抱着一卷星图站在门口,看着那个被风驱动的陶轮,忽然笑道:“李匠师,若用你的水力驱动浑仪,是否能更精确地测量星辰?”
李墨愣了愣,随即大笑起来:“石先生若肯画图纸,我便能造出这样的器械!”
远处的医馆里,淳于意刚写完新穴位的注解。他推开窗,正好看见李墨和石申在作坊前比划着什么,晨风吹过,带着渭水的湿气和新麦的清香。他忽然觉得,那些藏在泥土里的种子,正在悄悄发芽。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历代风云五千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