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天。
我和黄河岸边杏花村的50名农民工一起去了天津静海,我的任务是采访在天津打工的农民工兄弟,记录他们的打工生活。
在海河气味的静海,我结识了一位居住在静海《今晚报》上班的总编王晨旭老师。
王晨旭老师是宁夏人,他慈善温和没有总编的架子,对报社的员工一视同仁。
这是天意的缘分,和王老师的交往,对我的艺术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在静海一待就是三个月,三个月,我和这帮民工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最让我难忘的是海魂和姜峰,一个28岁,一个35岁,他们一个是泥瓦匠,一个是木工。他们俩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演绎抒情的流行歌曲,他们合唱的《农民工我的好兄弟》至今难忘,难忘他们那份真情投入,那份朴实无华的农民工形象……
今日,我在我的直播室里主持节目的时候,又想起了他们……
难忘静海!难忘民工兄弟!难忘王晨旭老师……
——题记
《农民工之歌》
1
1995年的春天,阳光带着些许暖意,开始慢慢驱散冬日残留的寒意。我怀揣着采访本和一颗热忱的心,跟着黄河岸边杏花村的50名农民工,踏上了前往天津静海的路途。那时候,火车哐当哐当的声响,仿佛是奏响的前奏,带着我们奔赴一段未知却又充满故事的旅程。
抵达静海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海河独有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水汽与城市烟火的味道。初来乍到,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那些农民工兄弟的身影,想要深入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最真实的点滴。
也是在静海,在《今晚报》那充满油墨香气的报社里,我结识了总编王晨旭老师。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报社那略显忙碌却又井然有序的大厅里。他个子不算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透着温和与睿智,脸上总是带着慈善的笑容,丝毫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总编架子。当我说明来意,想要了解在静海打工的农民工情况,希望报社能给予一些帮助和指导时,王晨旭老师立刻热情地接待了我,详细地给我介绍着静海这边农民工务工的大致分布以及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
王晨旭老师是宁夏人,骨子里有着大西北的豪爽与质朴。他对待报社的每一位员工都一视同仁,不管是资深的老记者,还是新来的实习生,他都能耐心倾听大家的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而对于我这个外来的采访者,他更是关怀备至,时常提醒我采访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还会分享一些与人沟通的技巧,让我能更好地走进农民工兄弟的内心世界。
就这样,在静海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几乎每天都穿梭在各个工地之间,和那些杏花村来的农民工兄弟们一起吃饭、聊天、劳作。渐渐地,我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也越发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
在众多兄弟里,海魂和姜峰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人。海魂,28岁,是个泥瓦匠,他有着一双粗糙却十分灵巧的手。那双手,拿起砌刀的时候,沉稳有力,一块块砖头在他的摆弄下,迅速地垒砌成坚固的墙体。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一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仿佛那笑容能驱散工地上所有的疲惫。
姜峰则年长一些,35岁的他是个木工,对木材有着一种独特的敏锐感。他总能精准地切割、雕琢每一块木板,将它们变成精致的窗框、门梁等物件。他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透着沉稳和靠谱,工友们都很信任他,遇到木工方面的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他帮忙。
而他们俩共同的爱好,就是在闲暇时光,对着简陋的工地宿舍,或是空旷的工地角落,演绎抒情的流行歌曲。那时候,流行歌曲开始在大街小巷传唱,也传进了这些农民工的耳朵里,融进了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最喜欢唱的就是那首自己改编的《农民工我的好兄弟》。
每当夜幕降临,工地的喧嚣渐渐归于平静,只余下偶尔的虫鸣声和远处传来的车辆行驶声。在那昏黄的灯光下,海魂和姜峰就会找个地方坐下来,海魂清一清嗓子,姜峰调试一下那把有些破旧却音色还不错的吉他。然后,海魂那略带沙哑却充满感情的嗓音便会响起:“嘿,农民工我的好兄弟,背井离乡咱来到这里,为了生活为了梦想,咱不怕那风雨……”姜峰则在一旁轻轻拨弄着琴弦,为歌声伴奏,那旋律虽然简单,却仿佛有着一种魔力,吸引着周围的工友们纷纷围坐过来,大家静静地听着,有的眼中泛起泪花,有的跟着节奏轻轻晃动身体。
我还记得有一次,工地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大家都很高兴,老板也难得大方了一回,买了些酒菜犒劳大家。酒过三巡,气氛越发热烈起来,大家起哄让海魂和姜峰来一首。两人也不推脱,站起身来,站到了临时搭建的“舞台”——一块稍微平整的空地上。海魂的歌声更加激昂了,姜峰的吉他声也越发响亮,那首《农民工我的好兄弟》回荡在整个工地,仿佛唱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大家一起跟着唱,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冲破了工地的围挡,飘向了静海的夜空,似乎连那遥远的海河河水,都跟着泛起了层层涟漪,像是在为他们的歌声鼓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