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他开始讲授关于儿童文学创作中情感表达与故事构建的内容。他并没有直接罗列那些枯燥的理论,而是先从自己的创作经历说起。他谈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点滴,那些田野间的嬉戏、小伙伴间纯真的情谊,以及乡村独有的风土人情,如何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他娓娓道来,仿佛带着我们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诗意与童趣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每一处平凡角落,都能挖掘出动人的故事。
“就拿《草房子》来说吧,”曹文轩先生微微抬起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追忆,“我写桑桑在油麻地小学的那段生活,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从记忆深处提取出来,再经过艺术加工的。比如桑桑生病时,他对生命的那种懵懂又真切的感受,我在描写的时候,就是把自己曾经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感悟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让读者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去经历、去感受那份情感的起伏。文学创作,就是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生活入手,把那些藏在心底的情感,用文字的形式释放出来,让它们在读者心间引起共鸣,这便是文字的魔力所在呀。”曹文轩先生说道,他的这番话,让我们都若有所思地点着头,深刻领会到了创作与生活、情感之间紧密的联系。
说着,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然后围绕着这些关键词,详细地讲解了如何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架构故事,让故事既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能饱含真挚的情感,触动小读者们的心灵。他一边讲,一边在教室里踱步,时而停下脚步,用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似乎在确认我们是否理解了他所讲的要点。
讲到精彩处,曹文轩先生还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起自己作品中的片段,他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那些文字都有了生命,在教室里跳跃、飞舞。我们都沉浸在他营造的文学氛围中,随着他的朗读,时而为桑桑的调皮捣蛋而忍俊不禁,时而又为杜小康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坚强而心生敬佩,整个教室安静得只剩下他那饱含深情的朗读声和偶尔的轻轻翻书声。
当他朗读完毕,教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那是我们对他精彩讲授的由衷赞叹。而曹文轩先生则笑着摆摆手,示意我们安静下来,又接着分享起他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把握文字的美感,如何让文字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有韵律地流淌在纸面上。
“文字啊,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珠子,我们创作者要做的,就是用情感这根线,把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组成一串精美的项链。在儿童文学中,更要注重文字的简洁明了又不失生动形象,这样孩子们读起来,才能既容易理解,又能被深深吸引。而且,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苦难,文学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把这些苦难呈现出来,让后人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并且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去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曹文轩先生的话语掷地有声,让我们更加明晰了文学所肩负的使命与价值。
听着曹文轩先生的这堂课,我如痴如醉,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不停地记录着,恨不能把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印刻在本子上,更刻在自己的心里。那堂课,让我对儿童文学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好的文学作品,是要从生活中来,到心灵中去,用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文字技巧去打动读者。
除了曹文轩先生的课,培训班里其他来自中国作协、文联的知名作家,以及北京大学的教授们的授课也同样精彩绝伦。
有位资深作家在讲解小说创作的结构与技巧时,走上讲台便如老友般与我们聊起天来,分享他早年创作时的趣闻轶事,一下子消除了大家的紧张感。随后,他才深入剖析小说架构,从开头如何抓住读者眼球,到中间情节怎样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再到结尾如何做到余味悠长,每一处都结合经典作品细细讲解,让我原本混沌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还有北大的一位教授,讲授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时,旁征博引,从古代诗词歌赋谈到现代文学经典,带着我们穿梭于不同时代的文学长河中,探寻其中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变的文化脉络和思想精髓。在他的课堂上,我仿佛跨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们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深刻领悟到文学作品背后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思想力量。
而在各种交流研讨活动中,我更是收获颇丰。我们会围绕给定的文学主题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创作思路。在这里,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作家、诗人,大家思维的碰撞总能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有一回,讨论关于乡村题材文学作品如何展现时代变迁这一主题时,来自南方的一位女作家分享了她笔下乡村里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工业冲击下逐渐消逝的故事,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传统手艺人的坚守与无奈,对传统文化的那份深情与反思令人动容;一位北方的诗人则从乡村生态环境变化入手,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乡村在时代浪潮中容颜的改变,以及村民们对绿水青山的重新认知。我也鼓起勇气,讲述了我所在村庄在搬迁过程中,村民们复杂的情感变化、对旧居的不舍以及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担忧。大家专注地倾听,不时提出犀利又中肯的问题和建议,那种热烈而融洽的氛围,让我越发觉得这次北京之行是无比珍贵的机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