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
我去中国传媒大学采访,采访一位黄河岸边的莘莘学子,他是我的牡丹城校友,他叫黄诗敏,和我同岁。
黄诗敏是单位选派在职进修学习,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说起话长,作为蒲城记者的我也在这所大学进修过,这是我们高兴的事,也是值得庆贺的事。
这也是我第二次来中国传媒大学采访了,第一次是采访一位油田报社的编辑王芳。
幸会幸会!
这次采访,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个来自海南岛的记者方子云。
方子云是海南市《天涯》杂志社的首席记者,杂志社委派在传媒大学进修。
是共同爱好让我们牵手共创美好未来……
——题记
《传媒大学里,情牵三生的缘分》
2018年的秋,北京的天空格外湛蓝,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大地上,给这座繁华的城市增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我怀揣着熟悉又期待的心情,再次踏入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这一次,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位来自黄河岸边的莘莘学子——黄诗敏,他和我同岁,还是我牡丹城的校友,光是这层缘分,就让我对这次采访多了几分亲切之感。
黄诗敏此次是单位选派来在职进修学习的,这着实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儿。想当初,作为蒲城记者的我也曾在这所大学进修过,所以当得知要采访他时,那种奇妙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时光在这儿有了重叠,记忆里在校园中学习生活的点滴都变得鲜活起来。
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中国传媒大学那座充满文艺气息的教学楼前。黄诗敏早已在那儿等候,看到我后,他热情地挥了挥手,脸上洋溢着质朴又真诚的笑容。
“好久不见啊,老同学,真没想到能在这儿以这样的方式碰面。”黄诗敏笑着说道,那带着黄河岸边独特韵味的口音,让人听着格外亲切。
“是啊,确实挺巧的,看来咱们和这所学校缘分不浅呢。”我回应着,打量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校友。
简单寒暄几句后,我们走进了教学楼一间安静的会议室,准备开始采访。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木质的会议桌上,形成一片片光斑,仿佛给整个空间都蒙上了一层柔和的滤镜。
我打开录音笔,拿出笔记本,看着对面坐姿端正的黄诗敏,开始了提问:“诗敏,先聊聊你这次单位选派你来进修的事儿吧,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心里肯定特别激动吧?”
黄诗敏微微坐直了身子,眼神中闪过一丝光亮,说道:“那可不,当接到通知的时候,我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呢。咱们干这行的,能有这样系统进修学习的机会太难得,我就想着一定要好好珍惜,多学点东西回去,给单位的工作注入新活力。”
“哈哈,确实是个好机会呀。那你在原单位主要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呀?这次进修想重点攻克哪些专业领域呢?”我接着问道,手中的笔随时准备记录下他的回答。
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在单位我主要负责文化板块的报道,平时就是深入挖掘咱黄河岸边那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然后通过文字和镜头展现给更多的人。这次进修啊,我就想在新媒体传播这块多下功夫,现在新媒体发展太快了,我想把传统的文化内容和新的传播形式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咱黄河文化能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爱。”
听着他的话,我不禁点头称赞:“这想法很棒啊,现在确实新媒体对于文化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呢。那你觉得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会是什么呢?”
黄诗敏皱了皱眉头,认真思考后说:“我觉得吧,还是思维的转变。咱们以前做传统报道习惯了一种既定的模式,现在要去适应新媒体那种快速、多元、互动性强的特点,得打破一些固有的思路,这个过程其实挺不容易的,不过我有信心慢慢摸索出来。”
随着话题的深入,我们的交流也越发顺畅,黄诗敏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从对过往工作案例的分享,谈到对未来传媒行业走向的展望,每一句话都透着他对这份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采访结束后,黄诗敏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笑着说:“哎呀,聊得太投入了,都没感觉时间过得这么快。走,咱们去校园里逛逛呗,这校园可是承载了咱们不少回忆呀。”
我欣然答应,于是我们走出会议室,漫步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此时正值午后,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仿佛是时光留下的独特印记。
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学校的一处花园,那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还有不少同学坐在长椅上或是看书,或是轻声讨论着什么。就在这时,黄诗敏突然眼睛一亮,指着不远处一个正拿着杂志阅读的女生说:“嘿,那是方子云,海南《天涯》杂志社的首席记者,也是来这儿进修的,人特别有意思,我介绍你们认识认识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