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丰碑,血脉融情,堂爷爷学山的抗日英雄故事光辉家族历史。
——题记
正月十六的“遛百病”结束后,堂爷爷学山的英勇事迹如汹涌的潮水,在我心头翻涌不息。回到家中,我怀着对先辈的敬畏与探寻真相的迫切心情,再次翻检家族旧物。在那陈旧木箱的底部,时光仿佛特意为我留存了一本泛黄的日记,纸张脆弱得如同历经风雨的蝉翼,似乎轻轻一碰就会破碎在岁月的尘埃里。
翻开日记,堂爷爷那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字迹,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开篇便是他投身抗日的初心:“国之将亡,家何以存?吾等热血男儿,当以身躯筑长城,护我山河,卫我同胞。”寥寥数语,却力透纸背,那一笔一划间,饱含着对国家炽热的深情与坚定的担当,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风云激荡年代里,一位热血青年毅然投身抗日救亡的宏大志向。
1942 年,那是被阴霾层层笼罩的年份,日军的铁蹄如恶魔般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烧杀抢掠的暴行随处可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痛苦的呻吟回荡在每一寸土地上。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学山爷,这位英勇无畏的抗日志士,宛如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乡亲们指引着抗争的方向,却也因此成为了日伪军眼中欲除之而后快的钉、肉中如鲠在喉的刺。
那是一个看似寻常却危机四伏的清晨,村子被一层薄雾严严实实地包裹着。雾气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角落,仿佛连空气都被恐惧和紧张填满,每一丝风的流动都仿佛带着不祥的预兆。学山爷如往常一样,怀揣着坚定的信念,为了组织抗日活动,在村里的大街小巷秘密奔走。他小心翼翼地穿梭在狭窄曲折的小巷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抗日同志低声交流着行动计划。昏暗的光线中,他们的眼神坚定而果敢,那是对胜利的渴望,对侵略者的愤怒。
然而,不知何处走漏了风声,一队日伪军和几个鬼子如同鬼魅般突然出现。他们的军靴踏在地上,发出整齐而又沉重的声响,仿佛是死神的鼓点,由远及近,一下下撞击着学山爷的心脏。那声音越来越近,恐惧的阴影也在不断蔓延。
听到远处传来的杂乱脚步声和叽里呱啦的日语,学山爷心中暗叫不好。他的眼神瞬间变得警惕而锐利,像一只敏锐的猎豹,深知此刻情况万分危急,自己必须尽快摆脱敌人的追击。他的目光急切地在四周搜寻着可以脱身的办法,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神经紧绷得如同即将断裂的弓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看到了本村憨厚老实的宋老大正扛着粪箕子,头戴一顶破旧的草帽,慢悠悠地走在不远处的田埂上。
学山爷来不及多想,一个箭步冲了过去。他压低声音,语气急促而诚恳地对宋老大说道:“宋大哥,我被日伪军盯上了,情况十万火急,借您的草帽和粪箕子用用,日后定当涌泉相报!”宋老大看着学山爷那严肃又焦急的神情,没有丝毫犹豫,二话没说,立刻把草帽和粪箕子递了过去。他的眼神中透着无条件的信任与坚定的支持,仿佛在说:“兄弟,放心去做,俺信你!咱一起把小鬼子赶出去!”
学山爷迅速戴上草帽,接过粪箕子。同时,他深知手枪盒子皮太过显眼,一旦被发现,所有伪装都将前功尽弃。于是,他果断地将手枪盒子皮扔到了一旁的草丛中,动作干净利落,没有丝毫迟疑。那一瞬间,他仿佛扔掉了身上的一个沉重负担,但心中的紧张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警惕。
紧接着,学山爷微微弓着腰,刻意模仿着宋老大平日里那朴实憨厚的模样,慢悠悠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此时,日伪军和鬼子已经近在咫尺,他们端着枪,神色凶狠,眼睛像饿狼般四处搜寻着学山爷的踪迹。学山爷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在耳边如鼓般回荡,心脏仿佛要冲破胸膛。但他强装镇定,脚步没有丝毫慌乱,每一步都踏得沉稳而又自然,仿佛真的只是一个早起拾粪的农民。
日伪军和鬼子从他身边匆匆而过,眼神在他身上只是一扫而过,将他当作了普通的老百姓。学山爷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此刻还不能掉以轻心。他依旧保持着那副装扮,目光微微下垂,装作专注于脚下的路,余光却时刻留意着敌人的动向。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丝风吹草动,都让他的心提到嗓子眼。
直到确定敌人彻底走远,学山爷才小心翼翼地将草帽和粪箕子归还给宋老大。他紧紧握住宋老大的手,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声音略带颤抖地诚挚说道:“宋大哥,今天多亏了你,这份恩情俺记在心里了!若不是你,俺今天可就危险了。”宋老大憨厚地笑了笑,露出那被烟熏黄的牙齿,拍了拍学山爷的肩膀说:“说啥呢,咱都是为了咱这村子,为了把小鬼子赶出去!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这一经历,在堂爷爷的日记中也有简略记载,寥寥数语,却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惊险的一幕。而日记中,还详细记录了一场更为惊心动魄的战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