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假期到期,我回到海洋岛屿大学,又开始了新学年的课程传授。
在大学中文系里,我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个学年,我要从乡土和血脉两方面教学。
才艺和人脉同步发展……
——题记
开学了,我又回到了海洋岛屿大学
重返校园
春节的热闹喧嚣还残留在记忆的边缘,假期的惬意仿佛仍在指尖萦绕,然而时光的车轮不会停歇,转眼间,开学的日子已然来临。我收拾好行装,告别了熟悉的家乡,踏上了返回海洋岛屿大学的路途。
一路上,心中满是复杂的情绪。既有对新学年未知挑战的期待,又有对假期轻松生活的不舍。车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思绪也随之飘荡。想着即将重新投身于教学工作,要在乡土和血脉这两个全新的角度展开课程传授,内心不禁泛起一丝紧张与兴奋。
当海洋岛屿大学那熟悉的校门映入眼帘时,一种久违的归属感涌上心头。踏入校园,道路两旁的树木依旧挺拔,仿佛在热情地欢迎着我的归来。学生们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行李箱在地面滚动发出的声音,交织成一曲开学的乐章。
我径直走向中文系的办公楼,楼道里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那是知识的气息。推开办公室的门,一切如旧,只是落了些许灰尘。我轻轻拂去桌面的尘埃,坐下来,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绪,为即将开启的教学工作做最后的准备。
教学规划的深思
在这个新的学年,我决定从乡土和血脉两方面进行教学,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乡土,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根基,它承载着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之所。而血脉,则是连接着家族、民族的纽带,蕴含着传承与延续的深刻意义。
我深知,要将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融入到教学中,并非易事。我需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材,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真正领悟到乡土与血脉的魅力。
为了让乡土教学更具深度,我打算从经典的乡土文学作品入手,像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们感受湘西茶峒小镇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乡土的眷恋与热爱。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去周边的乡村采访,记录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让他们亲身去触摸乡土的温度。
而在血脉教学方面,我计划从家族史的研究切入。鼓励学生们回家探寻自己家族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故事,绘制家族谱系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明白自己从何处来,传承着怎样的家族精神。并且结合一些历史文献,讲述民族血脉的融合与发展,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
此外,我还意识到才艺和人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之外,我打算组织各种文学社团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让学生们在展现才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同时,邀请一些知名作家、学者来校讲学,为学生们搭建人脉平台,拓宽他们的视野。
乡土文学课堂:以《边城》为例
正式授课那天,我走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乡土与文学:从《边城》看湘西世界”。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我。
我拿起粉笔,转身面向大家:“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启乡土文学之旅,第一站便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提到‘乡土’,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一位女生率先举手:“老师,我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村子里袅袅的炊烟。”
“很好,这是很典型的乡土画面。那其他人呢?”我鼓励更多同学发言。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想到的是老家的大槐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在树下玩耍。”
“非常好,乡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独特的情感寄托。”我笑着点头,接着说道,“那沈从文笔下的乡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边城》。”
我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读《边城》的片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读完后,我观察着学生们的表情,他们沉浸其中,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
“大家从这段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我提问道。
“老师,我感受到了湘西山水的灵动与美丽,就像一幅水墨画。”一个同学回答。
“没错,沈从文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湘西茶峒小镇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这不仅是简单的风景描写,更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独特的风土人情。”我一边说着,一边在黑板上写下“湘西风光——乡土文化的基石”。
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翠翠,这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她的成长与这片乡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