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高邮
好天气好风光
烈士孙子明纪念塔前
诗人敬仰上甘岭战役中的英雄
爱国英雄保家卫国
用生命撰写信仰
五月的高邮
心情畅快
去野外一游
采写民间风情
麦田金黄
村庄搬迁
从贫民区到社区改建
这是对烈士的纪念
用烈士的名字重新命名
鲜血的代价人生的崇尚
五月的高邮
诗人有妻子陪伴
在扬州采写人间大美
爱家爱国艺术绽放
英雄的精神红色信仰
激励后人把英雄精神火炬传递
2025年5月23日记录生活而作
——题记
五月的晨风裹挟着麦浪的清香,轻轻拂过高邮甘垛镇的每一寸土地。诗人冰阳站在窗前,望着远处金黄的麦海与蓝天白云相接,孙子明烈士的故事在他心中激荡起层层波澜。身旁的妻子轻轻将外套披在他肩上,两人对视一眼,无需言语,便已决定即刻启程,去追寻这位英雄的足迹,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这个五月重新鲜活。
1928年,在江苏省高邮市平胜乡袁家村(今甘垛镇)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内,孙子明呱呱坠地。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给这个孩子布满了荆棘——幼年时,父亲因病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年仅7岁的孙子明,不得不跟着母亲四处奔波,替人家做短工维持生计。炎炎烈日下,他小小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忙碌,稚嫩的双手被农具磨出血泡;寒风凛冽中,母子俩蜷缩在地主家的屋檐下,冻得瑟瑟发抖。但这些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反抗压迫、改变命运的种子,更孕育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眷恋。
1949年5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年仅21岁的孙子明,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保家卫国的壮志,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里严明的纪律、战友间真挚的情谊,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朝鲜战争的消息传来,他主动请缨,在请战书上写道:“国家有难,吾辈当冲锋在前!绝不能让战火蔓延到我们的家园!”
1951年7月,孙子明告别了家乡的亲人,跟随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45师135团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望着对岸被战火摧残的土地,他的眼神愈发坚定。在部队中,他担任1连战斗小组长,总是冲锋在前,将最危险的侦查任务揽在自己身上。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三十多度,他和战友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穿梭,冻僵的手指几乎握不住钢枪,结冰的水壶里倒不出一滴水,但他们依然坚守阵地,用热血和生命守护着每一寸土地。
冰阳夫妇的第一站,便是如今以烈士之名命名的子明村。村口矗立着高大的石碑,“子明村”三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村子,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宽阔整洁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红色灯笼和“英雄之家”的牌匾,无声地诉说着村民们对烈士的崇敬与怀念。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冰阳夫妇来到了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家中。老人颤颤巍巍地从樟木箱底翻出一本珍藏多年的相册,泛黄的纸页间夹着一张模糊的合影。“这就是咱们子明啊!”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照片,“走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子,说要多杀几个敌人,让乡亲们都能睡个安稳觉……”
老人缓缓讲述起往事。孙子明离家参军那天,村里乡亲们自发前来送行。他背着行囊,英姿飒爽地站在人群中,大声说:“等胜利了,我就回来帮大家插秧!”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老人哽咽着说:“他母亲天天站在村口等啊,等了一年又一年……”
从老人家中出来,冰阳夫妇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孙子明烈士纪念塔。纪念塔坐落在村子东侧的高地上,八棱形的塔身直指苍穹,庄严肃穆。塔基四周环绕着四季常青的松柏,仿佛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烈士的英灵。汉白玉浮雕上,栩栩如生地刻画着孙子明持枪冲锋、拉响手榴弹的英勇瞬间,每一道纹路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冰阳缓缓走上台阶,在纪念塔前深深鞠躬。他轻轻抚摸着碑文中“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的烫金字样,耳畔仿佛响起了上甘岭战场上震耳欲聋的炮火声。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爆发。美军调集320多门重炮、27辆坦克,对537.7高地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刹那间,整个高地硝烟弥漫,土石飞溅,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头被削去了整整两米。孙子明所在的1连,奉命坚守阵地。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他毫不畏惧,带领小组战士们顽强抵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