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二十年前的芒种,他总跟着父亲在麦田里穿梭。镰刀划过麦秆的沙沙声、打谷场上木锨扬起麦粒的簌簌声、母亲用井水湃过的西瓜的清凉触感,交织成童年最深刻的夏日记忆。那时的芒种,是全家总动员的"战役"——天未亮便要出门,趁着露水未干收割麦子,避免麦穗在烈日下炸开;正午时分,滚烫的麦芒扎得脖颈生疼,汗珠滑进眼睛里,涩得睁不开眼;夜晚的场院里,月光如水,打谷机的轰鸣声中,全家人围坐在麦秸堆旁,啃着硬面馍,就着腌萝卜,却觉得无比香甜。
而如今,故乡的麦田早已被联合收割机取代。那些钢铁巨兽吞进整片麦田,吐出的麦粒直接装入运输车,打谷场成了村民晾晒被褥的空地。去年回乡时,冰阳看到邻居张大爷戴着老花镜,用智能手机查看天气预报,精准计算收割日期,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田间少了往日的喧嚣,多了几分机械作业的秩序感,虽然少了些"粒粒皆辛苦"的切身体会,却也让农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思绪被手机铃声打断。车间里的山东籍工友老周红着眼眶从角落走来,他刚和老家视频完。"俺爹说今年麦子收成好,就是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收麦的人手不够。"老周摩挲着手机屏幕,上面还残留着与家人通话时的余温,"俺闺女今年高考,说等考完试就帮爷爷收麦子。"冰阳拍了拍他的肩膀,望向厂区外的邮筒,想起自己离家时母亲塞进行李箱的晒干的艾草包,此刻还静静躺在衣柜深处。
芒种的午后,蝉鸣渐起。冰阳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写下几行诗句:"麦浪退去时/水田正孕育新的绿意/游子的思念/在电波中长出翅膀"。他想起古人对芒种的诗意描绘——陆游笔下"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的闲适,杨万里诗中"年年披絮插秧寒"的艰辛,都在这个时节交织成独特的农事画卷。
厂区食堂飘来酸甜的梅香,勾起冰阳对芒种习俗的回忆。在皖南,此时正是"安苗"的日子。家家户户蒸制的面塑栩栩如生,五彩斑斓的"五谷"造型里,寄托着对丰收的祈愿;而在江南,人们忙着煮梅,将酸涩的青梅与冰糖同煮,琥珀色的梅汁倒入青瓷碗,饮下的是整个夏天的清凉。这些渐渐被淡忘的传统,在他的记忆里依然鲜活。
傍晚时分,冰阳漫步在高邮湖畔。夕阳将湖面染成蜜色,归巢的白鹭掠过芦苇荡,惊起一片涟漪。远处的水田里,老农们正将嫩绿的秧苗插入泥中,他们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却与千百年来在此劳作的先民们的身影重叠。手机推送的天气预报显示,明日将有梅雨过境,这正是芒种时节特有的馈赠——充足的雨水将滋养新插的秧苗,也润泽着每一寸渴望丰收的土地。
夜幕降临,冰阳回到宿舍,窗外的月光洒在桌上的笔记本上。他继续写道:"芒种是一场接力/金黄的麦浪退去/翠绿的希望生长/游子的思念与故乡的守望/在节气的流转中永恒。"此刻,黄河岸边的故乡或许也在月光下沉睡,而高邮的水田正孕育着新的生机,就像无数离乡的游子,在不同的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个芒种,冰阳不仅看到了农事的变迁、游子的乡愁,更读懂了节气背后那份亘古不变的对土地的眷恋,对丰收的期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时光的长河中,芒种既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承载着希望与梦想。
喜欢冰阳之歌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冰阳之歌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