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钞案:铁腕荡涤贪腐】
肃顺的“铁腕”手段,在处置宝钞案中展现得干脆利落。
1853 年(咸丰三年),彼时,户部库房里毛都没有,为应对太平天国战争带来的巨额消耗,
经咸丰帝盖章,清政府发行了“户部官票”与“大清宝钞”两种纸币,
并设立乾豫、乾恒、乾丰、乾益,四乾官号,接着宇升、宇谦、宇丰、宇恒、宇泰,五宇官号也参与其中。
然而,由于监管机制的缺失,官商相互勾结,大量印行和滥发面额巨大的新币,造成了货币危机。
这一系列行径,导致官号银钱兑换资本空虚,市场上出现“钱重票轻”的严峻局面,
宝钞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物价飞涨,百姓生活陷入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
1857 年,咸丰七年,五宇官号拒绝兑付,信用彻底崩塌,引起户部高度警觉。
当时,肃顺是户部尚书,他在检查宝钞处及五宇官号的欠款时,察觉到账目与存档不符,当即展开调查。
随着调查的逐步推进,令人震惊的巨额贪污浮出了水面。
“玛德,妥妥的窝案,”肃顺翻着账目,“里面不仅有户部官员、商户,甚至还有宗室子孙。”
这些官员接受商户贿赂、超计划印钞、抢占救灾善款、倒卖粮库库存等,
肃顺越翻账目越生气,“究竟是何人如此胆大包天,竟敢发国难财!”
他当即下令,对所有涉案官员展开彻查,哪怕是宗室亲贵也绝不姑息迁就,刑部、监察介入,国家机器转动了起来。
“……”
深秋天气渐冷,天黑比夏天早了起来,户部衙门后堂内,蜡烛被一一点燃。
肃顺手持朱笔,在账册上仔细圈点,笔尖划过纸页发出的“沙沙”声。
此时,师爷沈敬庭怀揣着一个油纸包,轻轻走进来,将刚买来的酱肉小心翼翼地摆在案边,又为肃顺的茶碗续上热水。
“大人,您从晌午一直查到这会儿,连晚饭都还没吃呢。”沈敬庭的声音中透着关切。
“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饿了。”说着,肃顺伸手抄起一块酱肉,“吭哧”咬了一大口。
“啊,对了,你到刑部了解的情况怎么样了?”肃顺一边大口嚼着牛肉,一边含糊不清地问道。
师爷向前凑近一步,压低声音:“老爷,依小人看,您就别再往下查了。
把银号几位老板与商户勾结的事儿上报,这宝钞案就算结了。”
肃顺闻言一愣,目光敏锐地盯着师爷:“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了?”
“老爷,总之您千万别再查下去了。”
“为什么?”
“老爷,您惹得起恭亲王奕欣吗?”
“怎么?难道这事还涉及到恭亲王了?哪怕是天王老子,我也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老爷,倒不是恭亲王本人,而是他的小舅子。
再查下去,恐怕会得罪恭亲王。”
肃顺“腾”地站起身来,怒道:“我还以为是谁在背后兴风作浪,原来是皇弟的小舅子。
哼,就算是恭亲王,我又有何惧!贪墨军需、勾结商号、倒卖粮食库存,真以为本堂奈何不了他们这些皇亲国戚吗?”
师爷赶忙将手指放在唇边,“嘘”了一声,示意肃顺小声点。
接着,他从袖子里摸出一本账册:“老爷,您瞧瞧这几笔‘商号孝敬’费,
收过银子的都是高官显贵,有御史张佩纶、侍郎翁同龢——这些可全都是咱们惹不起的主儿啊!”
肃顺双眼圆睁,如铜铃般怒目而视,怒道:“在律法面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在本官眼中,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绝无高低贵贱之别!”
师爷深知肃顺的脾气,一旦认定的事,再说无益,只好叮嘱大人行事小心,随后,悄然退下。
窗外,狂风裹挟着雨丝,猛烈地拍打着窗纸,发出“沙沙”的声响。
肃顺神情坚定,奋笔疾书:涉案者必须受到严惩!
“……”
接下来,肃顺不顾同僚的非议,也不理会朝中官员的说情,决然地将相关涉案人员革职抄家。
一时间,监狱的人都塞满了!就连他自己的门生、户部主事李希圣,也因牵连,被他毫不留情地送上了断头台。
这起宝钞舞弊案,最终惩处了数十名高级官员,抄没的家产折合白银数百万两,财政腐败被肃顺强力打击,此后,再无官员敢触碰红线。
背后,有官员抱怨“肃顺手段太过狠辣”,而肃顺却坦然直言:“对于贪官污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振朝纲!”
【顺天科场案:铁腕整治科考舞弊】
肃顺的铁腕,同样鲜明地体现在处理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舞弊案上,
这一案件,他直接将朝中宰相送上了断头台。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舞弊案,又称戊午科场案。
这一年,顺天乡试发榜后,坊间突然流传起“有钱的戏子当大官”的说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