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官员眼红,提醒咸丰小心曾国藩的湘军尾大不掉。
肃顺闻之十分愤怒,在咸丰帝面前驳斥道:
“国藩书生带兵,能平巨寇,乃社稷之幸。若猜忌掣肘,何以平贼?”
在肃顺的推动下,清廷逐渐放开对汉族官员的兵权限制,为湘军、淮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这些举措虽触动了满族权贵的利益,却为清王朝延续了数十年国祚。
【拒签不平等条约】
在与洋人打交道的外交事务上,肃顺以强硬着称。
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洋人和大清在通州和谈,洋人派出以巴夏礼为首的和谈使团,与大清使团交涉,
由于无法达成一致,洋人威胁清廷代表,肃顺坚持原则绝不退让,巴夏礼一怒之下大发淫威,准备率团离开通州。
“想走,休想!”肃顺下令扣押巴夏礼等人,肃顺想以使团为筹码,逼迫英法联军回撤。
虽然目的没达到,从侧面显示出肃顺的强硬态度。
还有1858年,沙俄趁英法联军进攻北京,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消息传到承德后,肃顺怒不可遏,在朝堂上痛斥奕山“丧权辱国”,并坚决反对承认该条约。
1859年,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前来换约,肃顺作为谈判代表,
当面斥责其“趁火打劫”,称《瑷珲条约》“乃奕山私签,非朝廷本意”,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他甚至当着俄使的面,将条约文本扔在地上,怒斥道:“尔等若要强占中国土地,需先踏过我等尸身!”
这种强硬态度,让沙俄方面极为不满,却暂时延缓了领土的进一步丧失。
正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肃顺性格方面有缺陷,
他年轻时放浪形骸,基础知识没打牢,修养不够,锋芒过露。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肃顺自幼不喜读书,常以“粗人”自居,
位居高位后,处理政务虽能拎的清,却缺乏细腻的手段。
据史料记载,他在朝堂上常因意见不合而与同僚争吵,甚至当众辱骂大臣,连恭亲王奕欣也受过他的羞辱。
他喜欢意气用事,比如扣押洋人使团代表。
肃顺的缺点,与他的优点同样显着,这为他以后的仕途埋下了隐患。
喜欢清宫秘史十二章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清宫秘史十二章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