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大捷所带来的余威,仅维持了两年。
仅靠陈玉成与李秀成这“双子星”,实难支撑起整个太平天国的战局。
该来的,终究还会来。
1860 年,太平天国的局势愈发严峻。
此时,太平天国唯有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外开疆拓土,天王洪秀全却在宫里“躺平”。
自天京事变后,他再没踏出天京城门半步,整日在天王府中念经祈祷。
曾经那个豪情万丈的人已然不见,取而代之,是一个疑神疑鬼、时刻提防手下加害自己的老男人。
洪秀全没了往昔的斗志,但他心里清楚,只要保住安庆,天京便一时半会不会被清军攻破。
安庆这座城市,成了决定太平天国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
安庆,自从被太平军占领后,就一直承担着拱卫天京的职责。
那时候,安庆的守将共有三位,分别是叶芸来、吴定彩和张朝爵。
叶芸来,广西人,原是陈玉成部下,后奉命留守安庆。
吴定彩受陈玉成派遣,入城协助防守。
张朝爵,据传是洪秀全的表弟,自金田起义便投身其中。
曾国藩看准时机,在这一年的夏天,与胡林翼一起,统率湘军水陆师 6 万余人,
气势汹汹从湖北扑来,就此拉开了围攻安庆的大幕。
“……”
为清除安庆四周的隐患,曾国藩胞弟、道员曾国荃率吉字营进攻安庆西北的集贤关,
副都统多隆阿率麾下骑兵进攻桐城,道员李续宜(李续宾弟)率乡勇为援军。
是年6月,湘军一举攻破枞阳镇(今安徽铜陵市枞阳县),完成了对安庆的合围。
战报如箭一般飞进了天京,面对来势汹汹的清军,洪秀全心急如焚,紧急从江、浙战场调集兵力回救安庆。
在江浙一带的太平军,为防止清军趁机进攻,实施逐步减灶之计,兵分五路向西挺进,企图迫使湘军西撤,从而解安庆之围。
然而,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先后失约误期,致使这次救援计划功亏一篑。
安庆与清军陷入了长达半年的僵持。期间,湘军因粮食短缺,不得不暂时退走。
次年春天,曾国藩率湘军第二次围攻安庆,这次洪秀全为解安庆之围,
决定采用“围魏救赵”之计——洪秀全调遣陈玉成、李秀成西征武昌,试图以此迫使湘军回援西撤。
1861 年 6月,陈玉成率北路太平军从桐城出发,向湖北进军。
18 日,兵锋直逼武昌。
当时,武昌城内的清军一片慌乱,胡林翼也心急如焚,甚至做好了城破后殉难的打算。
此时,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率领舰船,载着洋枪洋炮前来支援清军,他们的理由是保护通商口岸,保护英国商人。
本来,陈玉成和李秀成约定好共同进攻武昌,李秀成却违约迟迟不到,
陈玉成在洋人威慑下,没有贸然攻城,只好悄悄撤走,“围魏救赵”行动就此失败。
李秀成为何违约?原来他不愿放弃自己辛苦打下的地盘,加之对西征武昌认识不足,导致两军未能如期会师,错失了合力进攻武昌的最佳时机。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天意,此时武昌城内兵力十分空虚,假如李秀成及时赶到,在洋人未插手前,很快就能拿下武昌,到时曾国藩必定回援,安庆之围可解。
遗憾!终究留下一声叹息!
“……”
1862年秋天,胡林翼向曾国藩提议,在安庆外围构筑两道壕沟,形成犄角之势。
内侧壕沟紧贴城垣,专门用于围困安庆城内的守军,断绝城内外的联络与粮道。
外侧壕沟则依据地形巧妙布防,用以阻截太平军的援军,从而形成“围城打援”的纵深防线。
胡林翼强调,必须以外侧壕沟的兵力为坚实屏障,死死顶住陈玉成等部的救援攻势,
确保内侧负责攻城的湘军,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破城。
如此“里围外堵,内外相护”,才能彻底锁死安庆,坐等其不攻自破。
这一策略不仅强化了对安庆孤城的封锁,更为攻城部队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成为湘军最终攻克安庆的关键部署之一。
曾国藩采纳了这一建议,集结大军全力攻城,果然有效果,内壕攻城的士兵没有分心,攻城速度不断加快。
到了六月下旬,辅王杨辅清部与陈玉成部会合,连日来对湘军外壕发起轮番攻打,
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双方均伤亡惨重,但太平军依旧没能突破湘军的防线。
在此期间,清军使出了阴险的一招。程学启献出北门穴地攻城之计,并亲率部卒从炮眼杀入,一举攻陷北门外护城三垒。
这一举措直接断绝了守城太平军的陆路粮道。
城内的太平军就此陷入绝境,粮食日益减少,士气也愈发低落,
但他们依然顽强抵抗,等待着援军到来。
城外的陈玉成心急如焚,多次组织救援行动,并亲自督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