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到了夏口,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就日夜赶路。等他到了南郡,刘琮已经投降,刘备往南逃跑。鲁肃就直接去迎刘备,在当阳长坂坡和刘备碰上了。鲁肃传达了孙权的意思,分析了天下形势,表达了孙权的关切,还问刘备:“豫州(指刘备,刘备曾任豫州牧)您现在打算去哪儿?”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点交情,想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指孙权,孙权曾被封为讨虏将军)聪明仁厚,敬重贤才,礼待士人,江东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完全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现在我给您出个主意,您不如派个贴心的人去和东吴结交,一起成就大业。您要是想去投奔吴巨,吴巨就是个普通人,又在偏远的地方,很快就会被别人吞并,哪能靠得住呢!”刘备听了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于是和诸葛亮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他为了躲避战乱到了江东,在孙权手下做长史。刘备听从了鲁肃的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东汉末年荆州易主、赤壁之战前夕的关键历史片段,其中人物的抉择与命运浮沉,不仅勾勒出乱世争霸的残酷逻辑,更折射出人性在权力漩涡中的复杂面相。
在荆州降曹的变局中,各方势力的战略短视与清醒形成鲜明对比。刘琮面对王威“设伏擒操”的奇策时,选择了沉默拒绝。这一决策背后,是投降者对自身处境的恐惧,更是对曹操军事威慑的过度放大。他或许忘了,乱世之中,“保守今日”的幻想往往是最脆弱的泡沫。而曹操则展现出顶级军事家的敏锐——当得知刘备可能占据江陵时,他果断“释辎重,轻军疾追”,以五千精骑创造“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的速度奇迹,最终在长坂坡大破刘备,尽显其“兵贵神速”的用兵哲学。
当阳长坂的混战,成为检验人性的试金石。刘备“弃妻子”而逃的狼狈,与赵云“身抱备子禅”的忠勇形成强烈反差。刘备掷戟怒斥“子龙弃我”传言的细节,既可见其识人之力,也暗藏乱世中“人心维系”的生存智慧。张飞“据水断桥”的怒吼,则将武将的悍勇与威慑力演绎到极致——二十骑吓退千军万马,与其说是武力震慑,不如说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心理博弈。徐庶因母降曹而辞备的抉择,更道尽乱世中人的无奈:“方寸乱矣”四字,道尽忠孝难全的撕裂感。
曹操入主荆州后的人事布局,堪称“收服人心”的经典案例。他对蒯越等十五人封侯、重用韩嵩、刘先等旧臣,展现出“唯才是举”的政治胸襟;而对文聘的态度尤为耐人寻味——当文聘哭诉“无颜早见”时,曹操非但未加斥责,反而以“仲业真忠臣”相称并委以兵权。这种“尊重对手忠诚”的姿态,比单纯的武力征服更能瓦解敌方抵抗意志。相比之下,刘表生前对人才的错失令人扼腕:和洽避乱南投却“惧谗远走”,刘望之因直谏遇害,裴潜断言其“败无日矣”,这些人才的流失早已为荆州的覆灭埋下伏笔。
鲁肃渡江联络刘备的举动,则在乱世中点亮战略远见的微光。他敏锐洞察到荆州的地缘价值,更精准判断出“刘备与操有隙”的结盟基础。当刘备迷茫于“投吴巨”的退路时,鲁肃直指“江表六郡足以立事”的现实,既展现出江东的实力自信,也为孙刘联盟奠定了心理基础。而他与诸葛亮“因兄瑾定交”的细节,更暗示着政治联盟背后往往需要私人情感的纽带。
这段历史最深刻的启示,或许在于乱世生存的法则:刘琮的妥协换不来安稳,曹操的进取赢得了先机,刘备的仁厚留住了人心,鲁肃的远见开启了新局。在“天下未定”的混沌中,每个抉择都在重塑权力格局——有人因短视而坠落,有人因勇毅而突围,有人因忠诚而被铭记,有人因远见而开创未来。荆州的易手,不仅是一块土地的归属变更,更是一套生存逻辑的残酷验证: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下,唯有清醒的认知、果决的行动与真诚的人心维系,才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