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十月,皇帝回到许昌。
十一月戊申日这天是月底,出现了日食。
鲜卑族的轲比能把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骗来杀了,步度根从此就怨恨轲比能,双方互相攻打。步度根的部落势力渐渐变弱,就带着一万多部落的人去了太原、雁门一带寻求庇护;这一年,他还派人到朝廷进贡。而轲比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出兵攻打东部大人素利。护乌丸校尉田豫瞅准机会从后面偷袭,轲比能派别部统帅琐奴抵挡田豫,结果被田豫打败。轲比能从此就对魏国怀有二心,多次侵犯边境,幽州、并州的百姓可受苦了。
评论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是三国鼎立格局初步稳定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魏、蜀、吴三方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行动,既折射出各自的发展诉求,也深刻影响着三国力量的动态平衡。从曹魏的制度重建与军事冒险,到吴蜀联盟的微妙互动,再到边疆民族关系的暗流涌动,历史的细节中暗藏着时代的必然逻辑。
曹魏:制度重建与军事扩张的矛盾
曹丕在黄初五年的行动呈现出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致力于恢复秩序,另一方面急于通过军事胜利巩固权威。
文化复兴的尝试:经历汉末战乱后,“学道废坠”成为突出问题。曹丕于四月“初立太学”,恢复汉代《五经》课试制度,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与实际价值。它既是对儒家正统文化的回归,试图以教育重建社会伦理秩序;也是通过官方教育体系选拔人才、强化中央集权的手段。在长期战乱导致文化断层的背景下,太学的设立为曹魏政权注入了“文治”色彩,与曹操时期的“唯才是举”形成一定互补。
军事冒险的失算:与文化建设形成对比的是曹丕坚持伐吴的决策。侍中辛毘的劝谏切中时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主张“养民屯田,十年然后用之”,这一观点符合战后恢复生产、积蓄国力的客观需求。但曹丕以“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反驳,暴露了其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最终的军事行动印证了辛毘的担忧:吴军通过“植木衣苇,为疑城假楼”构建防御体系,加之长江天险与暴风等自然因素,魏军“无所用之”,只能无功而返。此次伐吴不仅消耗了曹魏的国力,更凸显了曹丕在战略判断上的急躁——与曹操“临江而旋”的谨慎相比,曹丕缺乏对时机的精准把握。
吴蜀联盟:合作中的张力与信任博弈
吴蜀联盟在这一年呈现出“表面密切,实则微妙”的状态。
联盟的运作机制:孙权与诸葛亮通过陆逊形成间接沟通渠道,“每与汉主及诸葛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每令改定”,这一细节既体现了孙权对陆逊的信任,也反映了吴蜀沟通的审慎态度。双方通过信使往来(张温聘汉、邓芝聘吴)维持联盟关系,在对抗曹魏的大目标下保持协作。
潜在的矛盾暴露:邓芝与孙权的对话揭示了联盟的深层隐患。孙权提出“天下太平,二主分治”的设想,而邓芝直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暗示灭魏之后吴蜀必然面临权力再分配的冲突。孙权的“大笑”看似化解尴尬,实则印证了双方对未来格局的清醒认知——联盟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策。这种“合作中的对抗预期”为后来的吴蜀关系埋下伏笔。
吴国的内部治理:清议政治的悲剧与权力平衡
吴国在这一年经历了内部政治风波,以张温、暨艳事件为核心,反映了江东士族政治的复杂性。
清议的激进与反噬:暨艳作为选部尚书推行“清议”,“弹射百僚,核奏三署”,试图整顿吏治、打击贪鄙,但方式过于激进:“率皆贬高就下,降损数等”“多扬人闇昧之失以显其谪”。这种做法违背了陆逊、陆瑁等人提出的“嘉善矜愚,忘过记功”“远模仲尼之泛爱,近则郭泰之容济”的温和治理原则,激化了官僚集团的矛盾。
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张温因与暨艳同党被“斥还本郡以给厮吏”,这一事件表面是整顿吏治的失败,实则是孙权对江东士族势力的敲打。张温“才多智少,华而不实”的性格缺陷被放大,但其背后反映的是孙权对士族过度干预政治的警惕。事件的结局(艳、彪自杀,温被废)表明,在政权初创期,过于激进的改革容易触动既得利益,而缺乏妥协的政治清洗最终只会导致统治基础的动摇。
边疆动态:鲜卑内斗与曹魏的边疆策略
鲜卑轲比能与步度根的冲突为曹魏北疆带来新的变数。
鲜卑的分裂与曹魏的应对:轲比能诱杀扶罗韩导致鲜卑内部分裂,步度根“将其众万馀落保太原、雁门”并“诣阙贡献”,成为依附曹魏的力量;而轲比能则“众遂强盛”,并与曹魏发生摩擦。护乌丸校尉田豫“乘虚掎其后”的战术成功打击了轲比能,但未能彻底解决鲜卑问题。
边疆治理的长期挑战:轲比能的强盛与“数为边寇”预示着曹魏北疆将面临持续压力。这一局面与中原地区的战乱形成呼应,表明曹魏在应对南方吴蜀联盟的同时,还需分兵巩固北疆,进一步加剧了其军事压力。
总结:时代的关键词——转型、博弈与秩序重建
黄初五年的历史事件围绕着“秩序重建”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曹魏试图通过文治与武功重建大一统秩序,却因战略失衡而受挫;吴蜀在联盟框架下维持对抗曹魏的平衡,却暗藏未来冲突的伏笔;吴国内部则在权力整合中经历了激进改革的阵痛。这一年的历史表明,三国时期的每一个政治决策都需在“现实利益”与“长远规划”“内部稳定”与“外部扩张”“合作”与“对抗”之间寻找微妙平衡,而任何偏执与急躁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从制度重建的尝试到权力博弈的细节,黄初五年为我们展现了三国时代“大分裂中的小整合”与“大动荡中的秩序诉求”。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