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六月,京陵穆侯王昶去世。
蜀汉君主封他的儿子刘谌为北地王,刘恂为新兴王,刘虔为上党王。尚书令陈祗因为善于阿谀奉承,得到蜀汉君主的宠信,姜维虽然职位在陈祗之上,但经常率领军队在外,很少参与朝政,权力和受信任程度都比不上陈祗。秋天八月丙子日,陈祗去世,蜀汉君主任命仆射义阳人董厥为尚书令,尚书诸葛瞻为仆射。
冬天十一月,车骑将军孙壹被婢女杀害。
这一年,任命王基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三国后期东吴与蜀汉的政治动态,生动展现了权力更迭中的权谋博弈、战略决策的得失以及历史人物的性格对时局的影响,其中东吴孙綝专权与被诛的过程尤为惊心动魄,而蜀汉姜维的战略调整也埋下了后续兴衰的伏笔。
东吴:权力漩涡中的暗流涌动与绝地反击
东吴在这段时期的核心矛盾围绕着权臣孙綝与吴主孙休的权力斗争展开,整个过程充满了政治智慧与惊险博弈。
孙綝的狂妄与短视:孙綝作为托孤大臣之后,在废黜少主孙亮、迎立孙休的过程中积累了巨大权力,却未能正确处理与新君的关系。他向张布发泄“帝非我不立,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的怨言,暴露了其政治野心与情商缺陷。在察觉到吴主的猜忌后,他的应对之策是索要兵权、兵器甚至中书郎外放等特权,这种不断试探底线的行为反而加速了自身的灭亡。即便在腊会前察觉到风声鹤唳,他仍固执入宫,且以“府内起火”为脱身之计,尽显其权谋手段的粗糙。
孙休的隐忍与决断:吴主孙休在即位初期展现出高超的政治隐忍术。面对孙綝的跋扈,他先是“数加赏赐”以麻痹对手,对孙綝的请求“一无违者”,甚至在有人告发孙綝谋反时将告密者交予孙綝处置,以此降低对方戒心。而当时机成熟,他迅速联合张布、丁奉等心腹,利用腊会这一关键场合果断出手。在审讯孙綝时,以“何以不徙滕胤、吕据于交州”“何以不以胤、据为奴”的反问直击要害,既揭露了孙綝的过往罪行,也断绝了其苟活的可能,展现了冷静果决的政治手腕。
张布与丁奉的关键作用:张布作为吴主的核心亲信,在情报传递(告发孙綝怨言)和人才举荐(推荐丁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丁奉虽“不能吏书”,却有着“计略过人,能断大事”的特质,提出的“因腊会有陛兵以诛之”的策略精准抓住了时机和场合的优势,成为平定孙綝之乱的关键一环。二人的配合体现了东吴内部反对权臣专权的力量聚合。
蜀汉:战略转型背后的隐患
蜀汉方面的记载虽短,却折射出姜维掌权后的战略调整及其潜在风险。
姜维的战略变革:姜维改变了自魏延、王平以来“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传统防御策略,主张“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听敌入平”,试图通过诱敌深入、坚壁清野后再行反击。这一策略的初衷可能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寻求更大战果,但却忽视了汉中作为蜀汉门户的战略重要性——放弃外围据点意味着将战场主动权部分让予敌军,一旦后续反击不力,极易陷入被动。
战略调整的潜在风险:魏延、王平的防御体系依托秦岭天险,通过层层布防消耗敌军锐气,实践证明在兴势之役中成功抵御了曹爽的进攻。姜维的变革则对后勤保障、情报侦察、部队机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蜀汉后期国力衰弱、人才凋零,未必能支撑起如此激进的战略。从后续历史发展来看,这一调整为后来钟会、邓艾伐蜀时蜀汉的快速溃败埋下了隐患。
其他值得关注的历史细节
吴主的政治姿态:面对群臣奏立皇后、太子的请求,吴主以“莅事日浅,恩泽未敷”为由拒绝,展现了即位初期收拢人心、专注稳定的政治考量,与处理孙綝之乱时的果断形成呼应,塑造了较为立体的君主形象。
曹魏的祥瑞解读:魏帝对“龙见井中”的解读与群臣不同,认为“非嘉兆也”并作《潜龙诗》自讽,反映了曹魏后期司马昭专权下皇帝的压抑处境。司马昭“见而恶之”则进一步凸显了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为后来的权力更迭埋下伏笔。
历史人物的盖棺定论:吴主拒绝为诸葛恪立碑,评价其“盛夏出军,士卒伤损,无尺寸之功,不可谓能;受托孤之任,死于竖子之手,不可谓智”,体现了对历史人物功过评价的务实态度,也反映了东吴朝廷对过往政治斗争的反思与切割。
这段史料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三国后期吴、蜀、魏三国的政治动态,其中东吴平定孙綝之乱的过程堪称古代宫廷政变的经典案例,而蜀汉的战略调整则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历史人物的决策与命运交织,为我们理解三国后期的政治生态提供了生动注脚。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