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日,皇帝在洛水北边举行耕种籍田的仪式。
戊子日,大赦天下。
二月,吴国皇帝任命左御史大夫丁固为司徒,右御史大夫孟仁为司空。
三月戊子日,皇太后王氏去世。皇帝守丧的制度,完全遵循古代礼仪。
夏天,四月戊戌日,睢陵元公王祥去世,他家门口没有那些乱七八糟来吊唁的人。他的族孙王戎感叹说:“太保在正始年间,不算能说会道的人。但偶尔跟他聊天,发现他讲的道理深刻又高远,难道不是品德高尚,所以口才就显得不重要了吗!”
己亥日,安葬文明皇后。有关部门上奏说:“祭祀完后,就可以脱掉丧服了。”皇帝下诏说:“我接受母亲一辈子的疼爱,却不能多守几年孝,从感情上我不忍心。”有关部门坚持请求,皇帝下诏说:“我就怕不能真心尽孝,别担心我悲伤过度。以前的礼仪制度,有的质朴有的华丽,何必非得按现在的规定,让完备的丧礼缺失呢!”大臣们不停地请求,皇帝才答应。但还是一直戴着素色帽子,吃简单的饭菜,守孝三年,就像为文帝守丧一样。
秋天,七月,好多星星像下雨一样往西滑落然后陨落。
己卯日,皇帝去拜谒崇阳陵。
九月,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四个州发大水。
大司马石苞长期在淮南,威望高,对百姓也好。淮北监军王琛讨厌他,就偷偷上表说石苞和吴国人勾结。正好吴国人要来入侵,石苞就修筑堡垒、堵住河水来防守,皇帝就起了疑心。羊祜极力跟皇帝说石苞肯定不会背叛,皇帝不信,就下诏说石苞不了解敌人的形势,还筑堡垒堵水,骚扰百姓,就免了他的官职。还派义阳王司马望率领大军去征讨他。石苞征召河内人孙铄做属官,孙铄以前和汝阴王司马骏关系好,司马骏当时镇守许昌,孙铄去拜访他。司马骏知道朝廷已经派兵袭击石苞,就偷偷告诉他说:“别跟着遭殃!”孙铄出来后,赶紧跑到寿春,劝石苞解散军队,自己徒步到城外的亭子待罪,石苞听从了。皇帝听说后,疑虑消除了。石苞到朝廷,以乐陵公的身份回家。
吴国皇帝出兵东关,冬天,十月,派将领施绩进攻江夏,万彧攻打襄阳。皇帝下诏让义阳王司马望统领中军步兵、骑兵共两万人驻扎在龙陂,声援江夏和襄阳。正好荆州刺史胡烈抵抗施绩,打败了他,司马望就带兵回去了。
吴国交州刺史刘俊、大都督修则、将军顾容先后三次攻打交趾,都被交趾太守杨稷击退,郁林、九真都归附了杨稷。杨稷派将军毛炅、董元攻打合浦,在古城交战,把吴兵打得大败,杀了刘俊、修则,剩下的吴兵逃回合浦。杨稷上表请求任命毛炅为郁林太守,董元为九真太守。
十一月,吴国丁奉、诸葛靓出兵芍陂,攻打合肥,安东将军汝阴王司马骏打退了他们。
任命义阳王司马望为大司马,荀顗为太尉,石苞为司徒。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展现了西晋初年与东吴末期的政治生态与治理得失,其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行为,折射出封建王朝治理中的核心矛盾与历史启示:
西晋:制度探索与权力妥协的矛盾
晋武帝在立太子时拒绝大赦,试图以“明好恶”树立治理原则,体现了开国君主对制度严肃性的追求。但在李憙弹劾权贵占田事件中,他赦免山涛等宗室重臣、仅严惩小官刘友的做法,暴露了“刑赏不公”的致命缺陷。司马光尖锐指出的“避贵施贱”,正是西晋政权从一开始就埋下的隐患——依赖门阀士族的支持,却未能建立公平的法治基础,最终导致“政本不立”。这种对权贵的妥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伏笔。
李憙的刚直与李密的“陈情”形成对比,前者展现了理想官僚的担当,后者则体现了孝道与仕途的冲突中个体的选择空间。而杜预关于官员考核的建议,主张“去密就简”“委任达官”,反对过度依赖条文的形式主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治理的核心在于人,僵化的制度反而会滋生虚伪。
东吴:奢侈误国与忠言难入的末路
吴主孙皓大修昭明宫、沉迷享乐,面对陆凯、华核的劝谏置若罔闻,完美诠释了“亡国之君”的典型特征。华核的上疏直击要害:仓库空虚却大兴土木,百姓失业仍追求奢靡,北方强敌环伺却忽视边防,这种“舍急务而务虚功”的治理逻辑,注定了东吴的衰落。尤其“百工作无用之器,妇人为绮靡之饰”的奢靡之风,不仅消耗国力,更瓦解了社会的务实精神。
孙皓迎其父神主时的荒诞行为(七日三祭、昼夜娱乐),与西晋武帝的守丧之举形成讽刺对比,一个沉溺于形式主义的迷信与享乐,一个至少在表面上维系着礼法的严肃性,两国国运的走向已在细节中显露。
共性启示:治理的核心在“平衡”
无论是西晋的“刑赏失衡”还是东吴的“刚愎拒谏”,都指向封建治理的核心难题:如何在权力约束与效率之间找到平衡。西晋因妥协权贵而失公平,东吴因拒纳忠言而失方向,最终都付出了代价。同时,李密的“公议得失”与华核的“切中时弊”,则证明了直言敢谏的可贵——当一个政权失去听取批评的能力,其衰亡只是时间问题。
这段历史也揭示了“创业易,守成难”的真理:西晋虽取代曹魏统一北方,但未能解决权贵特权问题;东吴虽有长江天险,却因内部腐朽而丧失抵抗力。治理的本质,从来不是形式上的制度完备,而是能否在公平、务实、纳谏之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