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雄英内心独白)*
> *来了。户部尚书在算他那空空如也的钱袋;言官们在构思如何用“祖宗之法”和“圣贤之道”将我批个体无完肤。但你们不懂。你们的目光,只及眼前一亩三分地,而我看到的,是未来四百年的滚滚洪流。皇爷爷,您一定在怀疑我。无妨,只要我能证明,这条“驰道”能为您的大明带来您最渴望的东西——稳固的江山,万世的太平——您就一定会动心。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
“回郑尚书,”朱雄英朗声道,“孙臣所言,并非要动用国库一分一毫。修路之钱,孙臣自有办法。孙臣欲效仿商贾之法,发行‘大明建设债券’,向天下富民募资!”
“债券”二字一出,满朝哗然。连朱元璋都猛然睁开双眼,射出两道精光。
朱雄英不理会众人的惊愕,继续阐述:“所谓‘债券’,乃朝廷开具的一纸凭证。天下商贾、士绅、豪族,皆可以真金白银购此凭证。凡购此券者,朝廷承诺,每年按其所购金额,支付‘年利’。譬如,年利五厘,若购一百两之券,则每年可从官府领回五两白银。待十年期满,朝廷将连本带利,悉数奉还!”
“或有大臣忧虑,朝廷拿什么来还?孙臣以为,可用未来之税收作为抵押!驰道修成,商贸必将十倍于今日,仅关税一项,便足以支付利息!此外,亦可将部分盐引、茶引作为偿付之保。此乃以国家信用,换取天下财力,共建盛世!”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炸响在奉天殿上空。这不仅是借钱,这是在赋予“商”前所未有的地位,是在挑战“重农抑商”的立国之本!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刘观手持笏板,迈着方步出列,声色俱厉地弹劾:“臣,冒死弹劾皇太孙!其一,好大喜功,妄比秦皇暴政,非仁君所为!其二,‘债券’之说,乃引商贾入朝堂,以铜臭污庙堂,斯文扫地,国体何存?此乃动摇我朝国策,乱祖宗之法!恳请陛下申饬皇太孙,令其闭门思过!”
“闻所未闻!”
“痴人说梦!”
“皇太孙年幼,恐为奸人所惑!”
文官集团的议论声如潮水般涌来,几欲将朱雄英淹没。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将勋贵们的沉默。曹国公李文忠的拳头在宽大的袖袍下悄然握紧,几位北伐宿将的眼中更是闪烁着难以抑制的光芒。他们太清楚一条畅通无阻的驰道对军事意味着什么了。那意味着更快的援兵,更足的粮草,意味着无数将士的性命!但皇帝未曾表态,他们不敢言语。
“父皇,”朱标终于忍不住出言,“英儿所言虽有石破天惊之处,然其忧国之心可嘉。此事干系重大,或可从长计议。”他试图为儿子降温,留出回旋的余地。
然而,朱元璋没有理会任何人。
他缓缓地从御座上站起,一步,一步,走下丹陛。
整个大殿的空气瞬间凝固,所有的声音戛然而止。百官屏住呼吸,惊恐地仰望着这位帝王。
朱元璋径直走到朱雄英面前,从他手中拿起那份并不厚重的奏疏,每一个字都看得极其仔细。良久,他抬起头,苍老但依旧锐利如鹰隼的目光直刺入自己孙儿的眼底。
他沉声问道,声音不大,却如洪钟大吕,震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英儿,咱问你,此策若成,可保大明百年国运;若败,便是万劫不复,国本动摇。这天大的干系,你……担得起吗?”
面对这位一手缔造帝国、杀伐决断一生的祖父,朱雄英没有丝毫退缩。他抬起头,迎着那如山的威压,用尽全身力气,一字一句地回答:
“为大明万世开太平,孙臣,愿以性命为注,万死不辞!”
声音清亮,决绝,回荡在死寂的奉天殿中。
朱元璋凝视着他,那双饱经风霜的眼中,审视、惊异、怀疑最终化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激赏。
他猛地转身,面向惊愕失色的百官,手持奏疏,用他那独有的、不容置疑的帝王之音,宣布了裁决:
“准奏!”
二字,如天雷坠地。
百官失色,朱标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而朱雄英,终于在巨大的压力下,露出了一个如释重负的微笑。
朱元璋手持那份改变帝国未来的奏疏,目光越过众人,望向殿外无尽的苍穹,仿佛已看到那一条条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帝国大道,正向着未知的远方,无限延伸。
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