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物分发,百姓感恩
在黔地的一片开阔空地上,阳光洒下,照亮了堆积如山的财物。这些财物,都是从罗国墩的贼巢中缴获而来,曾经是百姓们的心血与希望,如今,它们即将物归原主。
陈天佑站在高高的台子上,目光扫视着台下满怀期待的百姓们。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在空地上回荡:“乡亲们,今日,我们将这些被贼寇抢走的财物归还给大家。这些都是你们的东西,是你们辛苦劳作的成果。现在,贼寇已除,它们终于回到了你们手中!”
台下顿时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欢呼声,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激动和喜悦。人群中突然响起一个粗哑的嗓门:“陈将军!俺王二柱的耕牛是不是也在里头?开春还等着耕地呢!”
陈天佑朝着声音来源望去,见是个膀大腰圆的庄稼汉,朗声答道:“王大哥稍安勿躁,牲畜都在西边栅栏里圈着呢。你家那头黄牛左后腿有块月牙形的白毛,对不对?”
王二柱愣了愣,随即一拍大腿:“正是正是!将军连这都记得!” 周围百姓哄然大笑,气氛愈发热烈。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挤到台前,颤抖着双手喊道:“陈将军,老朽有个不情之请。” 陈天佑连忙示意侍卫扶老人家上台,温声道:“老人家有话慢慢说。”
老者被扶到台上,浑浊的眼睛望着堆积如山的财物,突然老泪纵横:“这些东西里,有我那战死的儿子攒下的彩礼。他本打算秋收后就娶邻村的秀儿,没想到……”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不少人红了眼眶。陈天佑扶住老者的肩膀:“老伯放心,令郎的彩礼我们单独收着呢。等会儿让文书给您登记,我亲自送您回家。”
老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陈将军啊,你真是我们的大恩人!若不是你,我们这些东西怕是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日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过。” 陈天佑连忙扶住老者,安慰道:“老人家,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一起把日子过好。”
人群中传来一阵骚动,几个妇人围着一个锦盒争执起来。“这对银镯子是我的!”“胡说,明明是我陪嫁的物件!” 陈天佑皱眉示意亲兵过去查看,自己也走下台来。
一个穿青布衫的妇人哭喊道:“将军您评理!这镯子内侧刻着‘春’字,是我娘家给的嫁妆!” 另一个梳着发髻的妇人也急得满脸通红:“我夫君去年给我打的,不信您看,这里有个小缺口!”
陈天佑接过锦盒仔细端详,忽然问道:“你们说的春字,是单字还是双字?” 穿青布衫的妇人愣住了:“就一个春字啊。” 陈天佑指着镯子内侧笑道:“这里分明刻着‘迎春’二字,想来是张迎春家的物件吧?”
人群后传来应答声,一个年轻媳妇挤上前来:“正是民妇!这是我娘给我取的闺名。” 梳发髻的妇人顿时红了脸,连连道歉:“对不住对不住,我记错了样式。” 陈天佑笑着摆摆手:“无妨,都是遭了贼寇的苦主,咱们互相体谅。”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孩子挤到前面,怀里的娃娃突然哭闹起来。她慌忙掏出怀里的干粮想哄,却发现布袋早就空了。陈天佑见状,让亲兵取来一篮糕点:“大嫂先给孩子垫垫肚子,你的东西登记好了吗?”
年轻母亲接过糕点,眼圈泛红:“登记了,谢谢您陈将军。我家那口子去年被贼寇打伤了腿,这些被抢走的药草和布匹,真是救了我们全家的命。” 她看着手中的东西,心中满是感慨:“陈将军,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孩子以后又能过上安稳的日子了。” 陈天佑微笑着说:“大嫂,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只要你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就满足了。”
分发到晌午时分,一个瘸腿的货郎拄着拐杖来领东西。他指着一堆药材激动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当归、枸杞、还有那箱银针!” 账房先生皱眉道:“可是登记册上没你的名字啊。”
货郎急得直跺脚:“我上月刚从四川过来,还没来得及在保甲登记!这些药材是我全部家当,不信您问李掌柜!” 陈天佑见他不像说谎,问道:“你这银针有什么记号?” 货郎连忙道:“针盒底下刻着‘济世堂’三个字,是成都府的老字号!”
亲兵检查后果然发现记号,陈天佑当即说道:“按规矩本应核实清楚再发,但看你确实急需,先领回去吧。下午到营里补个手续就行。” 货郎千恩万谢,抱着药材小心翼翼地往回走。
旁边一个卖豆腐的老汉凑过来说:“将军真是体恤百姓,去年罗国墩的人抢我豆腐,还把我的磨盘砸了,如今不仅发还了铜钱,还赔了新磨盘呢!” 周围百姓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说起自家的遭遇。
“我家被抢了三担稻谷,今天领回来四担,说是补贴的种子!”
“我那被抢走的织布机,居然修好了还上了新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