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化领法旨!”
“闻仲何在!”
“闻仲听封!” 闻仲的魂魄依旧保持着太师的威严,墨麒麟虚影相伴。
“尔虽居纣廷,忠心赤胆,刚正不阿!敕封尔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督率雷部二十四员催云助雨护法天君,行云布雨,诛逆除奸!”
“闻仲…领法旨!” 闻仲魂魄化作一道威严雷光,裹挟着二十四道稍小的雷光,轰然没入封神榜。
“金灵圣母何在!”
“弟子听封!” 金灵圣母魂影显现,头顶四象塔虚影沉浮。
“尔道德已全,曾历万劫,敕封尔为执掌金阙,坐镇斗府,居周天列宿之首,为北极紫气之尊,永坐坎宫斗母正神!统御八万四千群星恶煞,光耀寰宇!”
“金灵…领法旨!” 金灵圣母魂影化作一片璀璨星图,融入榜中。
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被高声唱出,一道道魂影或真灵化作流光飞入榜中,接受神位符诏。有忠义无双的黄飞虎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有战功赫赫的魔家四将封为四大天王,镇守天门;有梅山七怪归顺封神;也有如申公豹这般罪孽深重者,最终只得了个“分水将军”之职,永镇北海海眼,徒留讽刺。
神光道道,瑞气千条,整个岐山沉浸在一片神圣肃穆之中。然而,高踞三十三天凌霄宝殿之上的昊天上帝,脸上的笑容却随着一道道神位的敕封而渐渐僵硬、凝固。
他透过昊天镜,清晰地看到:
那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的赵公明(财神),接过神位符诏后,只是对着姜子牙方向微微颔首,便化作金光径自飞向峨眉山罗浮洞方向,对凌霄殿看也未看一眼。
那被封为“感应随世仙姑”的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魂影显现时,目光冰冷地扫过天庭方向,带着化不开的怨气与悲愤,接过符诏便隐去,毫无恭顺之意。
那雷部二十四天君、火部五位正神、瘟部六位行瘟使者…绝大多数榜上有名者,在获得神位、重塑神躯后,皆是或闭目神游天外,或对同门旧友点头示意,或冷冷瞥一眼凌霄殿方向,便各自化作流光,飞回各自在人间的道场、洞府、或是依附的大教山门!
偌大的天庭,除了柏鉴这个光杆“清福神”和寥寥几个孤魂野鬼封的小神战战兢兢立于南天门外,竟是空空荡荡,门可罗雀!敕封的三百六十五路正神,竟无一人即刻前来凌霄殿面君听宣!所谓的“听调不听宣”,此刻赤裸裸地展现在昊天眼前——调令?或许会应。听宣?那是妄想!
“好…好一个听调不听宣!” 昊天上帝死死攥着龙椅扶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俊朗的面容微微扭曲,牙关紧咬,眼中是熊熊燃烧的怒火与深不见底的屈辱!他耗费心机,推动封神,本以为能借此充实天庭,掌握三界权柄。到头来,这封神榜不过是给阐、截、人三教弟子换了个身份,天庭依旧是个空架子!他这个三界大天尊,依旧是孤家寡人,有名无实!
封神台上,姜子牙完成了最后一道敕封。封神榜神光渐敛,缓缓卷起。姜子牙面容肃穆,双手恭敬地捧起这卷维系着天庭“名分”的至宝,对着昆仑方向再次深深一拜,随即朗声道:
“封神事毕,天数已定!此榜干系重大,非子牙所能执掌!今当奉还玉虚宫,复命掌教圣人!”
言罢,一道清光包裹着封神榜,无视了天庭方向那灼热而愤怒的目光,如流星般划破长空,直飞昆仑山玉虚宫,最终稳稳悬停于元始天尊座前。这卷象征着天庭法统的榜单,终究还是回到了它真正的主人身边,无声地宣告着——天庭,不过是圣人意志下,一个华丽的傀儡。
当封神台的金光渐渐散去,岐山的喧嚣归于沉寂之时,遥远的西方,灵山圣境,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刻。
须弥山深处,八宝功德池水波光粼粼,七宝林间奇花竞放,菩提树下梵音缭绕。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池畔巍峨矗立的一座崭新宝刹,匾额之上,三个蕴含无上佛力、光耀大千的金色梵文大字——大雷音寺!
寺前广场,祥云铺地,金莲涌出。接引道人,不,此刻当称阿弥陀佛,端坐于九品莲台之上(原本十二品,三品莲瓣处留下清晰的残缺齿痕,正是蚊道人“杰作”),面容依旧悲苦,但那悲苦之中,却透出大慈悲、大智慧的圆满佛光,周身笼罩着无量光、无量寿的恢弘佛韵。
准提道人,亦或准提佛母,手持七宝妙树,立于阿弥陀佛身侧,脸上洋溢着开宗立教、夙愿得偿的宝光与喜悦,那七宝妙树七彩光华流转,愈发显得神妙非凡。
在他们座下,黑压压一片,足有三千之众!正是万仙阵后,被接引、准提以“与我西方有缘”为名,或强行渡化,或自愿皈依的截教红尘客!他们褪去了道袍,换上了僧衣,头顶戒疤,面容或平静,或茫然,或虔诚,身上原本驳杂的仙灵之气,正被精纯的佛光缓缓浸润、转化。为首的,赫然是叛出阐教的燃灯古佛,以及慈航道人(观世音菩萨)、文殊广法天尊(文殊菩萨)、普贤真人(普贤菩萨)、惧留孙(惧留孙佛)!燃灯头顶二十四诸天虚影沉浮,气息浩渺深邃,已远超过去;慈航(观音)手持玉净瓶,面容慈悲柔和,再无半分道门煞气;文殊骑青狮,智慧剑光内敛;普贤乘白象,愿力宏大。惧留孙则气息圆融,面带微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