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超级无责任:聂有客和潮年龄相仿,追妻,且追到了】
耶鲁的秋意总带着点刻薄的凉意,冷风卷动落叶,不时掠过行人的脚下。
聂有客站在斯特林纪念图书馆的拱门下,指尖夹着的香烟燃到了尽头,烫红的火芯咬了指腹一下,他猛地回神,才发现烟灰已经积了长长一截,簌簌落在深灰色大衣的羊绒面料上。
身后传来社团招新的喧嚣,有人举着“华尔街模拟交易”的牌子吆喝,有人抱着吉他唱着走调的民谣,而他口袋里的手机正因为工作消息震动不停。
他本不该出现在这里。
作为聂家早已注定的未来继承人,他的留学生涯一直是精准计算的轨迹:耶鲁金融系毕业,进高盛实习,然后带着华尔街的光环回国,在父亲的注视下接手家族产业。
可此刻,他却在等一场与金融、与投行、与所有“正途”都毫不相干的交流会——R大访问耶鲁的学术交流专场,主题是“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
听起来就像场枯燥的理论研讨会,与他笔记本里的那些关于期权、期货的报表格格不入。
“聂,那群中国学生里有你的朋友吗?”同行的外国朋友拍他肩膀,金发在稀薄的阳光里泛着浅褐色,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轻视,“我听说,他们都是些只会啃书本的呆子。”
聂有客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只是掐灭了烟,将烟头扔进旁边的垃圾桶。
他来这里,既不是为了朋友,也不是对什么文化传播感兴趣,不过是因为昨夜在学生会办公室帮忙整理交流名单时,无意间瞥见的三个字——
林观潮,R大新闻学院学生,带队人之一。
看见这个名字的那一瞬间,聂有客就愣住了。
他确信,他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名字,家族的社交圈里没有,耶鲁的华人圈子里也没有,可一读到这三个字,舌尖就泛起一种奇异的触感。
仿佛,他曾经将这个名字在唇齿间反复咀嚼,亲吻了数万次,连笔画的转折都熟悉得像是刻在基因里。
交流会在斯特林图书馆的报告厅举行,哥特式的穹顶缀着彩色玻璃窗,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
聂有客选了后排靠窗的位置,漫不经心地翻着手里的议程表。
纸张边缘慢慢被指尖捻得发皱,他的目光却一次次落回那个被他圈出来的名字上。
阳光穿过玻璃窗落在纸上,将“林观潮”三个字染成了温暖的琥珀色,笔画间仿佛都流动着光。
直到主持人念出这个名字,他才抬起眼。
走上台的女生穿着简单的白衬衫,黑色西裤,小皮鞋。头发束成利落的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线条清晰的下颌。
聂有客的目光再也移不开了。
她手里没拿演讲稿,只用指尖点了点投影屏幕上的图表——那是一组关于短视频对传统戏曲传播影响的数据,被她拆解成生动的案例,从算法推荐讲到用户心理,逻辑缜密得像篇论文,语气却轻松得像在聊天。
“……所以,与其纠结‘传统该不该变’,不如思考‘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她抬眼时,目光扫过全场,随即弯起嘴角,露出一点狡黠的笑意,“就像在座的各位,穿西装听京剧,本身就是种有趣的融合,不是吗?”
报告厅里爆发出善意的笑声。
聂有客看着她站在光影里的样子,耳边的喧嚣、窗外的风声、甚至自己的心跳,都一点点消失了。
他的整个世界里,只剩下她一个。
他绝对、绝对见过这个女孩。
也许是在前世的某个秋天,也许是在无数次模糊的梦里。
他们的上一次相遇一定是以遗憾收场,所以读到她的名字时,心脏才会抽痛着泛起委屈;看到她无意中扫过来的目光时,四肢百骸才会感到一阵战栗,像被唤醒了沉睡的记忆。
提问环节,有位研究媒介批判理论的耶鲁教授故意刁难,语气带着居高临下的傲慢:“中国的短视频内容太碎片化,快节奏的消费会不会让文化变得浅薄?就像快餐取代正餐,最终只会让人营养不良。”
林观潮没急着反驳,只是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
“您觉得水是浅薄的吗?”她笑了笑,声音清亮,“可它能汇成奔腾的河,能映出完整的月亮,能滋养出参天大树。碎片化本身不是问题,怕的是没有能沉淀下来的东西。”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报告厅的穹顶,补充道:“就像耶鲁的哥特式建筑,不也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吗?每块砖都是碎片,可组合起来,就是百年不朽的经典。”
教授愣了愣,随即鼓起掌来,掌声很快像潮水一样漫过整个报告厅。
聂有客呆呆地看着她从容落座,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议程表,直到纸张发出轻微的碎裂声,才猛地回过神来。
这个叫林观潮的女生,他不能错过,他绝对不能错过。
交流会结束后,聂有客几乎是跑着冲了出去,在图书馆的回廊里拦住了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