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万乘像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般追问:“那企业运用AI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效率提升?成本削减?”
“是解放创造力。”林观潮的声音在晚风里格外清晰,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让机器去做重复的、精准的、繁琐的工作——比如核对一万笔账目,筛查十万份合同——人就可以去想更重要的事:怎么开拓新市场,怎么设计新产品,怎么让团队更有活力。AI不是替代人,是让人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这个答案显然超出了燕万乘的预期。
他沉默片刻,又问:“如果一个集团想全面布局AI,该从哪里入手?是先组建技术团队,还是先买现成的解决方案?”
他问的,显然是燕氏集团目前面临的困境。
“我个人并不建议全面布局。”林观潮摇了摇头,语气坦诚,“AI不是万能药,更不是面子工程。事实上,这个领域的成本同样很高,而且技术迭代太快,很容易打水漂。金融领域可以做智能风控,地产领域可以做智能设计,但没必要强求‘全面’。找专业的团队合作,把钱花在刀刃上,比闭门造车更有效。就像你不会为了开车,特意去建个汽车厂,买一辆性能好的车就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燕万乘再次陷入沉默,这话精准地戳中了他的痛处——集团内部确实有派系在争夺“AI项目负责人”的位置,将技术升级当成了权力游戏的筹码,早已偏离了“提升效率”的初衷,变成了一场内耗。
她的语速不快,却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关键处。
燕万乘突然意识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商业见识,那些从哈佛商学院学到的理论,那些在家族会议上听来的经验,在这位真正的行业领航者面前,竟显得如此浅薄。
他从小在资源堆砌的环境里长大,父母忙于生意,给他最好的教育,却从未教他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出路。
他所谓的眼界,不过是站在父辈肩膀上的远眺,看到的都是别人铺好的路;而她,是真正亲手劈开荆棘,在荒芜中走出一条路的人。
“你对行业、对世界的认知,还有这份眼界……实在让人钦佩。”他斟酌着词句,“这种认知是怎么构建起来的?”
林观潮笑了,抬手拢了拢被风吹乱的碎发,月光勾勒出她柔和的侧脸轮廓:“可能是吃了时代的红利。我成长的时代,正是国家人才稀缺的时候。稍微努力点,就能得到很多机会。走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也刚好赶上人工智能爆发的风口,又有群愿意陪我冒险的伙伴,才能走到今天。”
她顿了顿,望向天边的银河:“至于认知,不过是摔得多了,疼得厉害了,自然就知道路该怎么走。我的人生信条很简单——永远别停在原地,就是不停地往前走。摔倒了就爬起来,迷路了就看星星,总不能停在原地等天亮。”
晚风掀起她的发丝,露出光洁的额头。
燕万乘当然知道,她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背后,定然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
可能是创业初期资金链断裂的绝望,可能是技术瓶颈无法突破的彻夜难眠,可能是面对质疑和嘲讽时的咬牙坚持……
这些他从未经历过的挫折,都变成了她成长的养分,让她长成了如今这副坚韧又通透的模样。
眼前的人,就像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青山。初见时只觉秀丽,再看时发现巍峨,靠近了才知道每块岩石都藏着岁月的磨砺。
她有商业大佬的锐利,却没有盛气凌人;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生活的温度。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强大,比任何装扮都更有吸引力,让他不由自主地心生倾慕。
“今晚的月亮真美。”林观潮突然轻声说,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技术会过时,商业模式会迭代,公司会兴衰,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对未知的好奇,对更好的渴望,对美的感知。做所谓的前沿技术久了,反而更敬畏这些传统的智慧。”
月光洒在她脸上,柔和得像层薄纱,让她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晕,既清冷又温暖。
燕万乘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林观潮的印象彻底颠覆了。
她不再是“美丽聪明性格好的女人”,也不仅仅是“天卦的创始人”,而是真正的同行者——有能力,有野心,却又带着难得的柔软。
这种柔软不是示弱,是看过风雨后的通透,是站在高处仍能低头欣赏月亮的从容,是知晓世事艰难后依旧选择温柔待人的善意。
他第一次生出真正的仰望之心,这份情感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好奇与欣赏,沉淀为深沉的爱慕。
不是因为她的成就和光环,而是因为她灵魂里的那股劲——像月亮一样,既清冷独立,又明亮温暖,还带着穿越时空的温柔与坚韧,让人忍不住想一直追随这份光芒。
燕万乘不想就这样结束和她的对话,哪怕聊些无关的事情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