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网中那段关于“进化体”脚本的交易对话,像一条毒蛇,悄然改变了净蚀行动的性质。狩猎不再仅仅是技术对抗,更升级为一场围绕“犯罪经济学”的残酷博弈。
林建奇的指令清晰而冷酷:“密钥,全面监控该交易频道。不阻断,不惊扰。分析其通信模式、议价策略、信誉验证方式,绘制其交易网络图谱。我们要给这个‘进化体’及其背后的产业链,做一次全面的‘资产评估’和‘风险定价’。”
尘光密钥的算力悄然倾注到这个隐藏在Tor网络深处的交易节点。它不再试图强攻,而是模拟成一个潜在的、财力雄厚且极其谨慎的买家,缓慢地融入对话的节奏。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伪装,任何一丝急躁都可能暴露。
“对方非常警惕,”技术团队负责人汇报,“他们使用了一次性的加密邮箱进行关键沟通,比特币交易通过至少五层混币器,甚至要求部分交易用门罗币进行。他们对‘东方大国’的打击行动似乎了如指掌,并将其作为证明自己工具‘抗打击性’的卖点。”
“果然,”郑雅萍语气凝重,“我们的打击行动,成了他们产品可靠性的‘压力测试报告’。他们在利用我们的成功来营销自己的罪恶。”
与此同时,“净壤”计划的各项措施开始深度渗透社会肌理,引发连锁反应。
硬件安全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发布,在行业内掀起巨浪。大型厂商积极应对,但一些依赖低成本翻新设备的小厂商则叫苦不迭,甚至试图游说延缓新规实施。一场关于“安全”与“成本”的博弈在市场层面展开。
数据尸毒清除行动中,在某偏远地区的乡镇网吧,技术人员在一台老旧路由器的固件中发现了沉睡的“孢子”变种。其唤醒条件更加苛刻,需同时满足特定日期、附近有特定型号手机接入、且网络流量处于低位等多个条件。“它们在进化得更具耐心和隐蔽性。”现场人员感到脊背发凉。
资金通道封堵效果显着。监测显示,与“幽灵”脚本模式相关的小额非法资金流动尝试次数大幅下降,犯罪分子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急剧上升。
这些变化,同样反馈到了监狱内的那群罪犯身上。
付书云 通过律师得知了外界“净壤”计划的推进和暗网“进化体”交易的存在,情绪经历了从愤怒到扭曲的平静。他开始在放风时用树枝在地上刻画复杂的算法结构,然后又一脚抹去,仿佛在和自己、也和外界进行着无声的、绝望的对话。
武京伟 在监狱图书馆看到了关于硬件安全新规的新闻报道,他愣了很久,对身边一同服刑的人低声说:“以前觉得技术是赚钱的刀,从来没想过,刀也会反过来划定规矩…现在这样,挺好。”
孙鹏飞 在法律学习中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科技伦理”这个词的重量,他对自己过去的“小聪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羞愧。
而受害者们,则在系统的支撑下,逐步将创伤转化为力量。
马文平 的修理铺成了社区反诈宣传点;程俊杰 加入了公益法律援助组织,帮助其他陷入困境的家庭;梁露 将其心理干预经验和被骗经历结合,开发出了一套针对年轻官兵的“心理免疫”课程,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他们的生活,因正义的伸张和自身的努力,重新充满了积极的意义。
暗网的监控在持续了数天后,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密钥成功追踪到一笔试交易(一小部分脚本样本的出售)的最终资金流向——经过层层剥离后,汇入了中东某国一个与境外某极端组织存在若即若离关系的空壳文化公司账户。
“不仅仅是经济犯罪…”林建奇目光冰寒,“这些‘进化体’工具的潜在买家,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危险。”
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卖家的通信习惯和代码风格(尽管他极力模仿付书桐,但在一些极其细微的代码优化习惯和单词拼写偏好上露出了马脚),密钥将其与三年前一桩未破获的、针对国内科研机构的网络间谍案中的某个攻击者特征关联了起来!
“这个卖家,代号‘夜莺’,是旧相识了。”林建奇调出那份尘封的案卷,“他擅长社会工程学攻击和代码混淆,当时窃取了不少敏感技术资料。看来他现在转型了,从自己动手,变成了向更危险的客户出售‘武器’。”
目标,从一个模糊的暗网影子,变得具体了一些。
“继续监控,放长线。”林建奇下令,“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夜莺’,而是他背后的整个客户网络和武器流向。”
然而,对手的狡猾超乎想象。
在一次关于大宗交易的讨价还价中,“夜莺”突然植入了一个极其刁钻的测试性问题,这个问题基于一个只有当年那桩间谍案亲历者才可能知道的细节。
密钥模拟的“买家”虽然基于庞大数据库给出了近乎完美的应答,但在响应时间上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微秒级的延迟——这是庞大的数据库检索比对带来的必然结果,而非一个真实“买家”该有的本能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