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客厅墙上的时钟指针已经越过七点。
丹洋的父母围坐在餐桌旁吃晚饭。客厅里的电视正在播放《新闻联播》的国内版内容:我国宝岛台湾的新党主席郁慕明率团访问祖国大陆。
丹洋爸爸一边往嘴里扒拉着米饭,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嘴里还嘟囔道:
“到底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呀!”
“什么时候咱也去咱们的台湾看看,听说日月潭很漂亮。”
丹洋妈妈却没注意到丈夫在说什么,她此时正在抬头瞟了眼挂钟,突然“啪”地放下碗筷,碰得瓷勺在碗里足足围着碗边晃了半圈。
她转向丈夫,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满:
“越来越不像话了,刚放暑假就一出去不回来,是不是又找那个石添去了?你这当爹的也不管管吗?”
丹洋爸爸的目光从电视上收了回来,夹了一筷子青菜放进嘴里,慢慢嚼着,脸上堆着温和的笑,轻声安慰道:
“你呀,就是爱操心。”
“女儿马上就20岁了,已经是大人了,你就给她点自由空间吧?”
他往妻子碗里添了块鸡肉,继续说:
“这么大的孩子,不光只有爱情,也还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我之前都允许她最晚九点之前回来,难道还让我在女儿面前失去信用吗?”
餐桌旁的立式空调慢悠悠转着,把饭菜的香气吹得满屋子都是。
丹洋妈妈又重新拿起了筷子,眼神落在空荡荡的旁边的座位上——那里是丹洋平时坐的位置。
话虽然是这么说,丹洋爸爸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女儿此刻,准是跟石添在一起。
他先前跟女儿的确有过约定,只是方才跟妻子说的,难免掺了几分圆融。
上次丹洋跟她妈妈吵得不可开交,躲在房间里哭,还是他隔着房门温声细语哄了半天。
等把女儿哄好,父女俩偷偷做的约定说得明明白白:
允许她跟石添交往,但每次见面得提前和爸爸打招呼说一声,而且晚上九点前必须到家。
他歪头也看了一眼那个时钟,眼睛却顺势落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他想起女儿也和自己肩膀一样高了,心里叹着气:
这年纪的孩子,情窦初开又带着点叛逆,真要硬拦着,反倒容易把孩子推得更远。
再说,上次他也亲自见过石添。
多年在部队搞政工的经验,让他练就了看人的本事:
那孩子说话时腰杆挺得笔直,眼神不飘,一看就是从小有规矩,实诚。
说起自己辍学是为了给母亲治病,聊起工作时又透着股认真劲儿。
小小年纪就知道孝顺上进,是个老实本分的坯子。
他不是不懂妻子的心思。
那份对女儿的紧张里裹着多少疼爱,他比谁都清楚。
可自己现在拼命维系着家里的平和,更多是为了填补心底那片沉甸甸的愧疚——
那愧疚像块浸了水的海绵,从丹洋刚出生时就压在他心口。
那年他还是连指导员,部队的训练任务排得密不透风。
妻子挺着七个月的肚子,既要去医院上班,回家还得自己提着菜篮爬三楼。
他在电话里听见她喘着气说“灯泡坏了”,却只能隔着千里电话线说:
“找对门邻居帮帮忙。”
女儿出生那天,他正在野外驻训,收到电报时,“母女平安”四个字被汗水洇得发皱。
他攥着电报在帐篷外站了整夜,军靴上的泥渍都冻成了硬块。
丹洋第一次蹒跚走路,他在演习场;
女儿背上书包第一天上学,他在拉练途中;
就连她十三岁生日说想要个会唱歌的布娃娃,等他托战友捎回家时,娃娃的电池都已经跑光了电。
那些年加起来的探亲假一共都凑不满两个月。
每次回家,女儿看他的眼神都带着点怯生生的陌生,直到他把攒了半年的子弹壳给她粘了一个小房子当玩具,才换得她怯怯地喊一声:
“爸爸。”
脱下军装那天,他把两年前参与抗洪抢险获得的军功章别在女儿的校服上,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
“以后爸爸天天陪你吃早饭。”
这话他记了多年。
如今看着妻子为女儿晚归发牢骚,他往她碗里又夹了块蒸红薯——
那是妻子怀孕时最爱吃的,当年他只能托人从驻地捎两斤红薯干回去。
“咔哒”一声,客厅的门开了。
丹洋打开门的瞬间,朝着电梯口的石添恋恋不舍地笑了笑。
但此刻她的心却快跳出嗓子眼了——
刚刚石添送她到小区门口时,发现小区的路灯今天不知怎的,一盏都没亮,整个院子在大片树荫的遮掩下黑漆漆的。
石添突然冒出个大胆的想法,要送她上楼去。
丹洋也觉得这个提议格外刺激。
长时间以来,因为石添的事,她和妈妈一直处于“轻微冷战”的状态,让她一回到家就像换了个人似的闷闷不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