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解开斗篷前襟的布扣,怀里的药香先一步窜了出来。
陈半仙正拨弄秤砣的手猛地顿住,花白胡子跟着颤了颤。
那是九叶肺草独有的清苦,带着松针般的凉,直往人肺管子里钻。
“好药!“老头凑过来,枯枝似的手指刚要碰布包,又缩回去在衣襟上擦了擦,“上回县医院张院长还托我寻呢,说县东头王木匠咳血都半月了。“
他掀开布角的动作轻得像揭新娘子盖头,露出里面墨绿的草叶,每片叶子都凝着层薄霜似的白绒:
“这草得长在背阴崖壁,吸够三年山雾才出九叶,我上回见还是两个月前......“
林英垂眼盯着他颤抖的指尖。
空间里那片药圃她前日刚翻整过,寒潭水浇出来的草叶就是比野长的精神。
原主记忆里,上回陈半仙收的肺草还是她爹猎熊时顺道采的,如今这包,倒真像从北岭老参窝挖出来的。
“北岭深处有片阴坡,我带建国他们摸黑采的。“林英声音压得低,混着庙外风过断墙的哨响。
“啪“的一声轻响,小六子不知何时蹭到她脚边,冻红的手指往她掌心塞了张纸条。
这孩子跟着陈半仙学了半年相面,倒把偷摸递消息的本事练得精,林英垂眸的工夫,纸条已贴在她虎口,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周胖子派了两个伙计盯林家车辙。
林英指尖在裤缝上蹭了蹭,把纸条捏成碎屑。
上回在供销社看见周胖子暗格里的山货时,她就留了个心眼,那包鹿茸她故意没往寒潭放够时辰,现在该是霉得差不多了。
“林同志?“陈半仙的声音拉回她的神,老头正把秤杆往她面前递,“细棉布一匹,煤油两箱,铅笔三十支。“
他压低声音,秤砣在“三十“的位置重重一磕,“老吴头的驴车明儿走后山野道,车底板夹层我让人加了块木板,藏两包山货没问题,官路现在查得紧,周胖子那孙子......“
林英把布包推过去,指尖扫过秤杆上的铜星。
细棉布够给娘做件夹袄,煤油能熬过春寒,铅笔......她想起招娣趴在灶台上用树枝在灰里写字的模样,喉结动了动。
“成。“林英应得利落,把换来的东西拢进斗篷,“下回货要是急,让小六子去村东头老槐树底下敲三声。“
小六子眼睛亮得像雪地里的星子,刚要应,陈半仙已经拍了他后脑勺一下:“还不快去把驴车牵来?林同志赶早回村呢。“
出破庙时晨雾散了些,林英裹紧斗篷往城门口走。
雪地里的车辙印被新雪盖了层薄被,她盯着自己靴底的脚印,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那不是小六子的蹦跳,是陈默那种文绉绉的、每步都踩实了的响。
“林英。“她转身时,陈默正从道旁的老柳树后走出来。
他围脖系得歪歪扭扭,左手捧着个蓝布包,右手还攥着半截没啃完的烤红薯,见她看过来,耳朵尖“刷“地红了。
“我、我算着你该回了。“陈默把蓝布包递过去,封皮上“山货交易备忘录“七个字是用红绳绣的,针脚歪歪扭扭像蚯蚓,“昨儿在知青点翻出本旧账本,我重新抄了......“
布包打开的瞬间,林英呼吸一滞。
第一页工整写着:正月初三,九叶肺草一斤三两,兑细棉布一匹(抵工分一百二)、煤油两箱(抵工分六十)、铅笔三十支(抵工分二十)。
下面还画了张路线图,从靠山屯到县城的官道标着红叉,后山野道画了个箭头,旁边注着:老吴头驴车可藏货,小六子城外接应。
“你......“林英喉咙发紧,想起前日深夜空间寒潭里的影像——陈默趴在油灯下,钢笔尖在纸上洇开个墨点,他搓着冻红的手,把纸反过来在火盆边烤,嘴里还念叨着“林英看了该嫌我字丑“。
“我知道你一个人跑县城、谈价钱、防着周胖子......“陈默的声音突然轻了,“那天在供销社,你摸参须的动作像在摸弟妹的头,我就想,总得有人把这些账算清楚。“他推了推起雾的眼镜,“账清了,人心才明,对吧?“
林英的指尖触到账本边缘的毛边。原主记忆里,上回有人给她算清账还是爹被熊咬死那年,村主任说“猎户家的闺女该认命“,现在这账本上的字,比她在特警队记的缉毒台账还工整。
“对。“她应得轻,却把账本往怀里拢了拢,“明儿去地窖,你教建国认这些暗语。“
陈默的眼睛亮起来,刚要说话,远处传来“得儿驾“的吆喝——老吴头的驴车到了。
林英把煤油箱往车上搬时,瞥见陈默蹲在车边,用树枝在雪地上画新的路线图,鼻尖冻得通红,嘴里哈着白气。
这头林英刚进屯子,那头县城供销社后屋的门“砰“地被撞开。
赵铁山跺掉鞋上的雪,正看见周胖子揪着包发霉的鹿茸骂娘:“上回那小丫头交的统购货,说是什么上等货!你闻闻这味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