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的雪停得利落,屋檐下的冰溜子在日头里闪着寒光。
王婶把半旧的蓝布包袱往怀里又拢了拢,包袱里裹着的雪白兔毛蹭得她胸口发痒——那是她连着三夜守在兔笼边,等母兔换毛时轻轻薅下的,每根毛都挑过,没沾一星草屑。
“英子说供销社收兔毛,我就信。“她哈着白气往村东头走,棉鞋踩在冻硬的雪壳子上“咔嚓“响,“小栓子去年冬天冻得脚生疮,今年有这毛袜......“
供销社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柜台后正拨算盘的刘柜员抬头,见是王婶,眼皮先耷拉下来:“又来换盐?你家上个月刚领过救济粮。“
“不是换粮。“王婶解开包袱,捧出一捆雪团似的兔毛,“我拿这个换。“
刘柜员推了推歪到鼻尖的眼镜,凑近嗅了嗅:“兔毛?要它做甚?“
王婶早有准备,从怀里摸出个布包,抖开竟是双毛袜——针脚粗得能塞进小拇指,可毛絮密实得像团云。
“我昨儿个夜里织的。“她蹲下身,把袜子套在自己冻得通红的脚腕上,“您看,裹上这层,再套棉鞋,走十里山路脚底板都不带潮的。“
刘柜员半信半疑蹲下来,指尖刚碰到毛袜就缩了回去:“比队里老李家的羊毛还软和!“他突然拔高嗓门,“赵会计!快来看这稀罕物!“
后屋的赵会计颠着肚子出来,摸了摸毛袜又捏了捏兔毛,眼睛亮得像点了灯:“这毛韧性足,染上色能织围巾、护耳帽!咱县百货公司正愁冬货缺软乎料子呢!“他转头冲王婶笑,“三斤兔毛换两斤盐、半斤煤油,成不?“
王婶攥着布包的手直抖,两斤盐够全家吃俩月,半斤煤油能让招娣晚上多学俩钟头字——她想起林英教她织毛袜时说的“要把兔子身上的宝贝都挖出来“,她喉咙发紧:“成!成!“
消息像长了翅膀,晌午还没过,晒谷场就挤满了人。
二狗子扒着供销社窗户往里瞧,见王婶攥着盐巴出来,猛地跳上石碾子喊:“王婶拿兔毛换了盐!真金白银的盐!“
“我家也有兔毛!“李老三媳妇挤到前头,“我家母兔昨儿掉了把毛,还收不收?“
“收!“刘柜员探出头,“可得是干净毛,带草屑的不要!“
人群哄地炸开。
林英站在墙角,看张二柱媳妇扒拉着自家兔笼找落毛,看赵老头蹲在雪地里捡兔毛,指尖冻得通红还舍不得停。
陈默不知何时站到她身边,手里攥着个小本子:“刚问了王婶,她卖毛的钱能买五斤粗粮。“
“不卖毛。“林英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像块石头砸进人群。
“啥?“李老三媳妇扭头,“英子你不是说供销社收毛么?“
“收的是你们自己养的兔毛。“林英往前走两步,军大衣下摆扫落肩头积雪,“要卖毛容易,可卖完这茬呢?兔子杀光了,毛从哪儿来?“
她指向王婶怀里的盐,“想长远赚钱,得自己养兔。我这儿有良种兔,想养的,拿草料换;不想养的……“她扫过人群,“就等着明年冬天再捡别人的落毛。“
场子里静了片刻。
虎子突然从人堆里钻出来,怀里抱着个破搪瓷缸:“我守夜时见母兔掉毛,收集了小半缸!英子姐,我牵头收毛行不?每户交毛能换草料配额,省得大家抢得伤了和气!“
林英望着虎子冻红的鼻尖,那上面还沾着昨晚守棚时蹭的草屑。
她摸出块硬糖塞过去:“行。你当回收队队长,记好每户交毛数,月底按斤两换草料。“
人群里响起细碎的议论,王婶挤到林英身边,从布兜里掏出团蓝乎乎的东西:“英子,我用蓝莓汁染了毛,织了顶护耳帽,你看......“
那帽子歪歪扭扭,可蓝得像山涧里的冰棱,“桦树皮煮的黄水也染了两团,明儿我再试试松针......“
“婶子手巧。“林英接过帽子,转头冲陈默笑,“把样品图画出来,写上'靠山屯手工兔绒制品',贴供销社柜台。“
陈默早摸出铅笔在本子上勾画,听见这话抬头,耳尖蹭地红了:“我昨儿就画了三张,护耳帽、童鞋、围巾......“
当天下午,供销社柜台就贴满了画。
王婶织的蓝帽子挂在最显眼处,底下压着张纸条:“手工兔绒,暖过棉袄。“
日头偏西时,邻村的二驴子喘着粗气跑进来:“给我留顶蓝帽子!我媳妇坐月子,耳朵冻不得!“
张有财的药铺就在供销社斜对面,他趴在窗台上,看着兔毛换盐的人挤得门槛直晃,手里的药杵“咔“地断成两截。
“爹!“小石头从里屋跑出来,手里攥着个本子,“我刚算过,养五只母兔,一年能产......“
“闭嘴!“张有财抄起断药杵砸过去,“养兔是歪门邪道!咱家靠医术吃饭,学那疯丫头做甚?“
他盯着小石头怀里的本子,眼睛眯成缝,“把那破本子烧了!省得你跟着学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