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咱们送过去的,最好是各种特色的糕点,还有传统的面食,比如饺子、包子之类的。”
“量少份额大,这样他们才能全都分得到。”
裴梦晨点点头,“嗯,这些倒也不难准备。”
“对了,你说份额大是……”
“就是直播间观众好多,百亿人呢,量太大,不够分。”
裴梦晨:“……”这么多人!
果然,是得量小些。
难怪今天看到易家送来的食物,都是小包装的。
原来是为了让更多人吃到。
“行,咱们回去吧。”
裴梦晨牵着她往坝子边走,“表姨得去通知上面,要做小包装,不能像以前那样搞大包装。”
接下来,原同兴村现在的同兴园区每天一个样。
短短一周时间,同兴小学换成了宽畅明亮的大教室。
桌椅也是城里学校才有的那种标准桌椅。
农历十月十四,易蓉坤兄妹跟学校请了假,全家,包括冉巧君和裴梦晨一起去易蓉辉大姐家。
易蓉辉嫁到隔壁县的一个村里,距离易家所在差不多十五公里,又全是小路。
只能走路前去。
裴梦晨和冉巧君对了个眼神,笑了笑啥也没说。
跟着呗,谁叫他们是易家亲戚,该走的人户得走不是?
刘国香把家里交给易仲举他们照看,便带着全家十余人浩浩荡荡出发。
走了差不多两小时才到地方。
“易幺娘,你娘家人来了。”
一家人刚走到郁家湾,就有湾里的人大声朝郑家喊。
正在厨房里跟婆婆妯娌一起做午饭的易蓉辉听到邻居的喊声,连忙笑眯眯跑出来。
看到全家都来了,更是高兴得很:“爸,妈,大哥牟大姐……”
“姐姐(大姑)。”
小的几个见到自家亲人,连忙出声跟易蓉辉打招呼。
“诶,你们都来就好,我还担心你们有人会留在家里呢。”
说话间,易蓉辉直奔小妹而去:“来幺妹,姐姐抱啊。”
“姐姐,我都这么大啦,不用抱哒。”
易蓉辉身后她婆婆和妯娌全家人都迎出来,纷纷跟亲家和娘家孩子们打招呼。
“郑幺哥,郑大哥,大嫂好呀。”
这其中郑老幺是易家大姐夫,所以他们湾子里的邻居都喊她易幺娘。
“姻母怎么不昨天来?”
郑家婆婆是个小脚老太太,收拾得十分干净干练,伸手就拉住刘国香的手,“你这身体咋样?”
“前段时间听蓉辉说你病了,现在没事了吧?”
“姻母有心了,我这身体好多了,不像以前,总是头晕脑胀的,提不起精神。”
刘国香见到这位亲家,心情也极好,“现在做什么都有劲,完全不需要干一会儿歇一会儿。”
她可是听自家大闺女说了,这婆婆对她好得很,经常悄悄煮鸡蛋给她补身体。
这么好的婆婆,当妈的自然要替闺女维护好。
“哎呀,来了就行嘛,咋还拿这么多东西?”
那边郑家大嫂接过客人手中提的礼物,客气的笑着说,“你们来得正好,回家坐会,炒几个菜就能吃了。”
“简单点就行。”
易仲祥忙道,“全家都想辉了,所以就都带了过来,让你们见笑了。”
郑家大哥忙笑:“哎呀姻伯怎么这么说,都来了才好,你们要不都来啊,我还担心是我这弟不懂事惹到你们了。”
“哪里哪里,郑幺哥挺好的,到我们家可没少帮着干活。”
易荣华接了话,“我妹妹在你们家,有劳你们关照了。”
“大哥说哪里话,蓉辉嫁到我们郑家,自然就是郑家人,一家人都是相互关照的。”
郑家大嫂在一旁听着,也笑着插话道:“就是就是,她幺娘勤快能能干,咱们全家都喜欢的紧呢。”
“来,都别在外面站着了,快进屋坐,她幺娘,你陪着姻伯姻母说话,我再去炒两个菜。”
“阿婆(跟孩子叫的),您也留在外面陪姻母和幺娘嫂子们说话,厨房里喊英英去帮我烧火就行。”
说着,喊上自家年仅七岁的大闺女便进了厨房。
郑家婆婆看着懂事的大儿媳,满意的笑着拉了刘国香的手,两人并排往屋里走。
郑家大哥则始终陪在易仲祥身边,招呼着姻伯坐下,一边给端茶倒水,一边聊着家常,气氛十分融洽。
易蓉辉则被几个小的围着,问这问那,她也都一一耐心回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说话间,刘国香想起还有两位重要人物没给孩子介绍,又连忙把裴梦晨及冉巧君介绍给大闺女一家。
大家听说姻母(岳母)亲生父亲的娘家还有亲人,都替她高兴。
也连忙和两位年轻姑娘打招呼,客气的招呼着两人坐到重要位置。
易仲祥和郑家大哥、郑老幺则坐在堂屋的八仙桌旁,抽着烟,聊着村里的新鲜事和两家的近况。
易蓉英则主动去厨房帮着郑家大嫂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准备着午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