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年终大朝会,因为有姜丰的参与而比往年更精彩、更漫长。
血型实验令人大开眼界,武将们更是轰动了,如果早知道这种急救方法,当年他那老搭档就不至于失血过多而死了!
威国公岑巍和兵部右侍郎毛文英都琢磨着,要去姜丰那里请几个已知血型的士兵做“原始参照”,让自家军医学会验血、输血之术,给自家亲卫都做个血型检测。
而文官们对输血一事只是看个新鲜,他们一辈子需要输血的几率不大。何况血脉来源于父母,外来的血液输进自己体内,还是有些抗拒的。
但是科举改革一事,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很关心,这关系到自家子孙的前程啊!
冼海同今日在朝堂上大出风头,回家之后就有很多同僚、好友拜访,就连他们翰林院的掌院学士都来了。
翰林被称为“储相”,有“非进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说法,翰林院的待诏学士、侍讲学士,分别轮班给皇帝起草各种文书、给皇子公主讲学……算是皇帝的“秘书团”。
因此,翰林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对科举的变动也最关心、同时也最能代表天下读书人。
此前听了姜丰的论道会,掌院大人就对姜丰的学术造诣很是推崇,曾对人说“姜子之造诣,不仅在科学一道,更在儒学一道,吾自愧不如也!”
因此对科举改革的事,他并不是很抵触。
他此次来是询问大湾选才的模式,毕竟大湾是最早开展科学教育的地方。
冼海同恭谨地答道:“大湾最初设立理工学院,由姜大人带领学者编撰教材,从将士子弟、平民百姓中选出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入读,学校不仅免除学费、还有生活费补贴。”
“第一批学生毕业后,有留在学院继续深造的,也有被派往各地学堂做科学启蒙教育的。如此,整个大湾的蒙童都能在学习四书五经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
“这些蒙童长大后可以走科举路线,也可以考入理工学院求学,将来毕业后由官府分派工作。如果毕业后还想考科举的可以。”
说到这里,冼海同矜持地笑了笑:“我和舍弟海云都是从理工学院毕业后再考科举的!”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冼海同能成为姜丰的入室弟子,在朝堂实验中担任助手,可见在医学、化学上都有一定造诣,还能在科举中得中进士,可见其天资。
掌院学士捋须赞道:“我记得令弟是去年大湾乡试的解元?可惜今年因故没有参加会试,否则你们兄弟两进士,也是一桩佳话。你们天资出众、勤学好问,将来前途无量!”
冼海同忙谦虚了几句。
掌院学士又问道:“如此说来,学习科学和学习儒学并不冲突了?”
“这个自然。”冼海同肃然道,“姜大人自己就是进士出身,不也成为科学的开山祖师吗?老师告诉我们,科学之道和儒学之道,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都是康庄大道!”
掌院学士慨然:“姜大人真圣贤也!”
圣贤固不常有,但吾辈当需向圣贤看齐!
掌院学士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大步离开了冼家,心中已有了决定。
科举改革的事,随着大朝会的结束在读书人中引起轩然大波。
而百姓议论更多的却是输血的事。
“这施公子真是命大,恰好就遇到姜大人在附近,否则性命就没了。”
“可不是,真是施家列祖列宗保佑。”
有人嗤笑:“得了吧,施家列祖列宗若在天有灵,承恩公的头怎么没了?”
“这如何一样?两家早已分宗了!”
“呵呵,一笔写不出两个施字……”
另外有人凑过来小声说:“我说……你们不觉得巧合?咋这么巧施公子遇险,姜大人就在附近?听说还是姜大人的亲卫救了施公子。这输血的事又传得沸沸扬扬、还在大朝会上做实验,好大的声势……”
“你什么意思?”内涵姜大人做局害施平波给自己造势?
“嘿嘿,我哪里有什么意思?就是随便猜猜,意思意思~”
“意思意思也不行!你几个意思?姜大人是圣人!”
不一会儿,这些人就吵了起来接着又打了起来……
五城兵马司连日处理了好几回这样的案子,指挥使赵大通敏锐地嗅到了其中有阴谋,有人想把施平波的意外扣在姜丰头上,败坏姜丰的名声?
想了想,赵大通悄悄让人向姜丰和施平波报信。
他的属下奇怪地问:“大人掌管京中治安,受刑部管辖,与姜家和施家都没关系,何必蹚这浑水?”
“叫你去你就去,问那么多做什么?”赵大通高深莫测地说道。
京城这地方,一块砖头砸下来都能砸中一个达官贵人,他这个五城兵马司指挥使听起来威风,其实是八面受气的。
姜丰和施伦是我朝势力最强的海外督抚,特别是姜丰已经回朝,此时不示好更待何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